向“新”而行,无锡锻造“绿色经济”新增长极
2025-11-13 09:20:00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  】【打印

排名第7,这是《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上无锡的位次,更是无锡作为国内新能源产业先发城市的实力与潜力的集中彰显。

在全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致力打造全品类新能源装备城市的无锡正以“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完整闭环的产业生态,在太湖之滨勾勒出一幅全链布局、创新涌动、场景蓬勃的产业宏图。

产业筑基,锻造绿色增长极

新能源产业是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中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经过20年的持续深耕与布局,无锡已集聚新能源规上企业321家,其中上市企业22家;7家企业入选“中国能源民营企业百强”,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引育并举之下,中环、力神、先导、远景、弘元等一批龙头企业根植无锡,共同铸就了覆盖光伏、风电、氢能、储能全品类的全国领先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企业集聚发展的背后,是持续强化的顶层设计。无锡先后出台新能源、氢能储能产业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按年度明确重点任务,并制定《无锡市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组织开展示范应用项目申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和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全市“一盘棋”布局下,各板块错位发展、特色纷呈:江阴正全力打造长三角风电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宜兴构建以光伏为核心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锡山区聚焦“风光储氢”,打造宛山湖“长三角新能源湖区”品牌;惠山区围绕“风、光、氢、储、核”加快布局;梁溪区光伏银浆保持领先优势,电池材料创新迭代取得突破;滨湖区围绕产业链细分领域勇“碳”新路,2025年跻身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新吴区聚焦氢能和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深耕新能源智能装备、锂电池、氢能等领域;无锡经济开发区则全力构筑储能和新能源产业生态圈。

多极联动、协同发展的全链路产业格局,锻造着“绿色经济”新增长极。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市新能源规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805.0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486.52亿元、同比增长5.0%。

创新驱动,构筑技术策源地

不同于传统的资源型产业,新能源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科技创新。随着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快速推进,“技术就是资源”的趋势愈加明显。近年来,无锡多措并举,以政策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无锡的新能源产业在逐“绿”路上全速前行。

上能电气携手高校与行业巨头共建实验室,促进“产学研”成果落地;华光环能成立“零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下线国内首创最大单体1500—2000标方每小时氢能储存及供应智慧能源系统;威孚高科联合高校建设的“江苏省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创新联合体”成为全省唯一的氢能领域创新联合体……这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案例无不彰显着无锡新能源企业紧贴市场、攻坚核心技术的强大能力。

在企业创新活力迸发的同时,高能级创新平台资源也日益丰富,为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活水”。目前,无锡已拥有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高端储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2个“国字号”创新平台,37个新能源领域省级创新平台,累计培育新能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构筑起新能源技术策源的前沿阵地。

场景赋能,绘就绿色新画卷

将技术落地于城市“试验场”,无锡正加速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在分布式光伏领域,无锡累计光伏装机规模642.91万千瓦,开发强度位居全省第一。在绿电绿证交易方面,无锡成立全国首个“绿电绿证服务站”,在省内率先建立“一站一中心”,完成全省首笔分布式光伏绿电交易,并创新设立奖补政策;今年1—9月,全市绿电交易规模达1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绿证交易规模约74万张、同比增长43%。

系统化的制度设计为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在星星充电汽车充电站,每天都有大批新能源车在此充新能源电,更节能环保。光储充一体化的绿色电力,让充电用户在使用清洁电力的同时,享受碳普惠带来的额外收益,助推市民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前沿技术的应用更是精彩纷呈。搭载博世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商用车穿梭于无锡街头,承担各类城市运营任务,成为移动的绿色风景线;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海船“蠡湖未来号”成功下水,氢能应用的破浪前行开启了中国海上交通清洁能源发展的新篇章。

从会发电的光伏龙鳞屋顶、彩色玻璃幕墙,到依靠光伏树运行的智能垃圾分类箱、纯电力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新能源在无锡已具象为一个个可感可知的身边场景,一幅科技感十足的绿色画卷徐徐展开。

(祝雯隽、见习记者 汤蕾)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