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成立服务联盟,为陪诊市场加上“安全锁”
2025-11-13 08:33: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蒋明睿 赵晶

“感谢你们的服务!省去很多麻烦,不然我们从外地过来不熟悉医院,上下楼找检查室和诊室都不知道要用多久!”在南京工作的陪诊师汤仁娟随手翻出与患者的聊天记录,感慨:“这不是一份简单工作,而是真正能帮助别人解决烦恼的工作。”

陪诊师,这个职业正越来越被人们提及,但不少人也对这一角色感到迷惑和担忧:他们靠谱吗?能提供哪些服务?花这笔钱值得吗?

11月10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社会福利协会、江苏省老龄产业协会发起成立“江苏陪同就医服务联盟”,旨在为这种隐忧加上一层“安全锁”。

以专业陪伴回应社会呼唤

“陪同就诊、代问诊、代取药、代取报告,这些都在我们陪诊服务范围。”汤仁娟目前全职在南京一家陪诊公司上班,一年前,她参加培训并考取“医疗陪诊顾问”资格证书。

每次陪同就诊前,汤仁娟会提前了解患者的病情、过往就诊情况,陪诊当天也会提前赶到医院,帮助患者扫码签到、找诊室。患者就医时,她还会在旁记录医嘱,汇总发给患者本人或家属。

对汤仁娟来说,这份工作虽然不复杂,但需要细心、耐心和专业。“陪诊不是跟着患者到医院就可以了,而是要提前做足功课,并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需求,判断他需不需要喝水、去洗手间等。培训很有必要,否则提供服务时会少了章法。”

在一众陪诊师之间,谈先生显得有些特别,因为其身边,紧紧挨着如同孩子一般的他的母亲。“我今年47岁,照顾患者的经验有近20年。”2001年谈先生大学毕业时,外婆已经70多岁了,妈妈身体也不好,他经常陪着家人到医院就诊。2014年,谈先生的母亲遭遇严重车祸,虽然命保住了,但外伤导致精神障碍,从此离不开人,他几乎全职在家照顾母亲。

坐在谈先生身边的老太太满头白发,穿着干净的紫色外套,手里一刻不停地撕扯着帆布袋,并时不时拉着儿子的衣角。谈先生一边与记者攀谈,一边不时回头安抚母亲。“照顾妈妈十几年了,现在耐心好得不得了,医院也是熟门熟路,陪诊员这份工作太适合我了。”

2024年谈先生参加陪诊培训课程,拿到了证书,“这么多年都没怎么出门工作,现在陪诊让我既能照顾母亲,又能补贴一些家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家庭照护功能弱化、医疗体系高度专业化和数字化,大量老年人、异地就医者及特殊群体在就诊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障碍。”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孔法说,如今陪同就医服务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行为,而是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下的时代命题。

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喻小勇用一组数据说明问题,我国独居/空巢老人已超过1.6亿人,高龄人群持续增长,就医陪护成为社会刚需。截至2024年,我国灵活就业人群超过2.4亿人,为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冷热不均”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

2024年国内陪诊服务市场规模已突破800亿元,但累计注册的陪诊企业和机构,超过70%是2022年后成立的。一些法律风险开始逐步显现:部分陪诊员在服务中越界“建议用药”,甚至出现“代诊”行为,涉嫌非法行医;个别平台违规代挂专家号,被公安机关以非法经营立案调查;还有陪诊员因延误挂号、泄露隐私,被判违约或侵权……“陪诊不是医疗行为,必须止于‘陪’。”江苏石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程腾飞提醒,“成就一个行业需要许多人努力,而毁掉一个行业往往只需一次违规。”

“陪诊服务在制度嵌入和职业建构上仍面临职业身份模糊、服务规范缺失、从业者社会保障不足、行业监管模糊等制度性困境,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喻小勇表示。

“我们希望通过联盟搭建一个制度化平台,推进标准制定、人才培训和行业协作。”胡孔法提到,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江苏陪同就医服务联盟应运而生,推动陪同就医服务迈向规范化、专业化。

“做了快两年的陪诊,真的很喜欢这个工作。”王美丽(化名)进入职场近20年,曾做过销售、文员等,眼下兼职陪诊员,每小时收费50元,但由于单子不多,这也是她工资最低的一份工作。“有时几天都等不到一单,有时接一些取药的‘小单’,很多人来询价,又没了下文。”

市场数据的“热”,与陪诊师亲身感受的 “冷”,这种反差正在同时上演。

“不仅是供需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存在‘冷热不均’的情况。”南京陪医无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阳介绍,陪医无忧小程序类似陪诊界的“滴滴打车”,有资质的机构和个人可以进入平台及时响应接单,目前平台已经整合了全国2000多家机构的1万多名陪诊师,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服务量较大,三四线城市的服务量则较小。“综合来看,百姓对陪诊服务的认知和消费观念的不同,都会影响陪诊服务的发展,进而造成陪诊员眼中的‘冷’。”

借鉴“他山之石”探索制度化建设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谈在祥长期研究国际医疗陪护制度,发现许多国家早已有成熟经验。

上世纪90年代,美国便出现了“患者导航员”,帮助患者解决就诊中的困难;日本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嵌入陪诊服务,建立陪诊员分级体系,按服务能力分为初级到三级,并制定了相应的服务内容。“这些经验说明,陪诊行业的核心在于标准化和专业化。”谈在祥认为,我国应加快制定统一规范,明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和法律责任,“只有让行业在阳光下成长,陪诊员才能成为被社会认可的职业。”他同时呼吁企业参与试点,形成“标准+平台”双轮驱动模式,让头部企业在行业标准指引下,引领行业内其他企业协同发展。

在我国,上海是陪诊服务政策制定的先行者之一。2025年1月,上海市民政局印发《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明确提出要发展一批能规范提供陪诊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组建专业陪诊师队伍,同时探索形成本市老年人助医陪诊的服务流程、收费机制和监管举措。

“我们最初起步于社区养老,后续在业务推进中发现,陪诊服务是市场刚需。”国融乐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亚峰介绍,2024年,公司推出一站式就医陪诊服务平台——“国融乐养陪诊平台”,先后在上海杨浦区、松江区进行试点,如今,该平台的陪诊服务已纳入上海养老服务补贴目录。此外,国融乐养还联合民政、卫健委等部门制定团体标准,推出培训教材,并携手高校开设专属课程,为陪诊员提供系统化专业培训。

江苏一直以来也有不少探索。2023年,受南京市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委托,南京月好悦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牵头完成陪诊服务培训标准制订、专属课程研发,并制定完善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培训人员通过考核后,获颁“江苏省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该课程是南京人社部门探路陪诊行业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的陪诊员培训标准之一。

但陪诊行业距离真正走向职业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怎么弥合企业经营成本和百姓期待与需求,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田侃说,这也正是联盟成立的重要目的之一,希望联合各方力量,将现有服务模式升级为有标准、有依据、可评估的专业健康管理服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陪诊服务全链条,更精准、更有质量地响应就医陪护核心需求,丰富公众对陪诊服务的认知维度,让百姓对陪诊服务的信赖更足。同时,力争通过数年时间,以大城市为核心筑牢服务基础,并向外延伸,让周边城市和地区都能享受到完善便捷的陪诊服务。

田侃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卫健委等部门应协同发力,进一步厘清陪诊师的职业定义、明确职能边界、确立专业标准,以制度保障服务质量。

喻小勇表示,高校研究机构也将持续发力,一方面继续推动陪诊标准化课程体系建立,包括课程大纲及教材的编写,另一方面建立分级分类的陪诊师等级制度,强化医学基础知识、沟通技巧、心理支持及突发应急处置等核心能力的系统化培训,为从业者搭建清晰的职业晋升通道与可持续发展体系。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