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网如练绕青瓦,田畴叠翠换秋装——这便是里下河水乡独有的秋日韵味。10月15日,“水韵江苏・美好生活”传播者计划采风团走进溱湖之畔的小杨村,探寻这个以溱湖绿洲田园度假区为载体,走出“农文旅”深度融合特色之路的水乡村落。

“从前说起小杨村,人们只知是种粮养蟹的寻常水乡;如今再提,这里已是能住民宿、学农事、品非遗的文旅热地,四季都有新趣可寻!”溱湖绿洲副总经理孙小丽介绍,眼下十月恰是品溱湖簖蟹、采鲜菌菇的好时节,小杨村的游客也如潮而至,络绎不绝。

若问小杨村的吸引力从何而来?答案正藏在溱湖的粼粼碧波与田间的袅袅炊烟里。作为国家5A级溱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村落,小杨村自带“生态禀赋”——依托溱湖湿地的生态基底,它跳出了单一农业的发展桎梏,以特色农业为根基、乡村旅游为核心驱动力,着力打造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我们的目标很清晰:以一产农业为基、二产加工为链、三产文旅服务为翼,通过‘三产融合’让产业旺、乡村美、村民富。”在孙小丽看来,文旅产业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抓手。

恰好,小杨村还揣着满村“文化宝藏”:国家级非遗溱潼会船的鼓点似仍在河面回响,数百年民俗风情里沉淀着水乡人的精气神;民俗文化馆内,800件老物件静默陈列——旧蓑衣、老渔网、木质农具,每一件都是里下河农耕与渔文化的鲜活注脚;就连田间沃土,也流传着南宋岳飞抗金的传说,为这片土地平添了几分历史厚重感。
当然,光有“颜值”与“故事”不够,小杨村的巧思,在于把“农”的本真底色,酿成了“旅”的独特亮点。
其中最亮眼的,当属小杨村的研学产品——这已成为吸引亲子家庭、学生群体的核心招牌。“菇菇部落”的智能菌菇舱内,数十种菌菇在恒温环境中舒展菌盖:有的莹白如玉,有的缀着浅棕斑纹,透着勃勃生机。小杨村与当地多所学校合作,学生们可在专业指导下制作菌包,从“播下菌种”到“采收菌菇”,完整体验作物生长的奇妙历程。

“溱湖簖蟹”生态产业链探究课程更具特色:学生们既能探寻古老捕蟹工具“簖”的智慧,亲手体验簖蟹捕捞,也能近距离感受现代水产养殖技术的创新魅力;泛舟溱湖湿地时,他们还会考察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水质检测实验,在实践中掌握环保与野外生存知识。
文旅产业的蓬勃生长,最终惠及的是每一位小杨村村民。借助村企共建模式,小杨村推行“土地保底租金+分红”“房屋保底租金+分红”等机制,村集体年收入由此增加150万元。目前,本村115名村民实现固定就业,500余人参与溱湖簖蟹的养殖、加工与销售;簖蟹及深加工产品年产值达3亿元,文旅项目总营收超3000万元,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
“从前村民靠种地养蟹谋生,收入起伏不定;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能靠民宿经营、土特产销售多添一份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孙小丽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如今的小杨村,已织就丰富的核心文旅产品矩阵:“小杨人家”民宿群由村民闲置住房改造而来,保留里下河民居的独特风貌,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水乡生活;民俗文化馆中,800件老物件静静诉说着岁月故事;樱花节、溱湖簖蟹开市节等节庆活动,更让小杨村四季热闹不减。美食与产业文化层面,溱湖簖蟹体验覆盖捕捞、挑拣、捆扎到品鉴的全流程,还催生出挑蟹师、扎蟹师等新兴职业。
以文旅为桥,以研学为媒,小杨村让生态化作财富,让文化饱含温度,让村民腰包渐鼓。这个里下河村落,正以独有的方式,绘就一幅“农文旅融合”的水乡振兴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