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让党支部建进小区,实现基层高效能治理
2025-10-24 08:17: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倪方方

城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小区善治。10月23日,记者从全省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现场推进会上获悉,我省672个试点小区普遍建立实体型或功能型党支部,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各类矛盾协调化解更高效,各类隐患排查处置更及时,涉及相关小区12345工单量下降20.29%。

小区建起党支部

23日,在淮安市清江浦区浦楼街道化工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胡海英正在受理物业矛盾纠纷。

化工新村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典型的“杂破乱缺”老旧小区。“老小区没有公共维修基金,很多问题又不在物业出资范围,存在‘不好管、谁来管、缺人管、没钱管’困境。这里面有大量调解、协调、沟通的工作要做。”化工新村社区党委书记王淮说,社区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与化工新村小区8个网格紧密融合,创新实践“红色物业+社区工作者”的协同治理模式,社区党委牵头搭建三方议事平台,居民代表、物业公司与物业管理委员会共同参与、推动问题解决。

截至目前,淮安1781个小区党组织覆盖率达98.15%。淮安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周华说,淮安不仅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书记,还从物业公司、驻社区单位、综合执法部门、社会组织等选任党支部兼职委员3566人,建立小区问题“发现、上报、处置、反馈”闭环管理机制,居民诉求及时响应率达100%。

“党员在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在哪里。”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强党组织建设,以小区为单元、以单独组建为主要方式,普遍建立实体型或功能型党支部,负责教育管理监督小区党员、组织宣传凝聚小区群众、链接整合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化解矛盾问题等。

提升治理精细度

随着居民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公共需求持续升级,小区治理亟待从粗放化转向精细化。

物业治理是小区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今年以来,关于物业管理问题的12345热线投诉量多达76.2万件,同比增加15.89%。

8月,淮安市玖珑湾小区内部道路修缮一新。此前,这条路破损严重,维修费高达百万元,物业一直不解决,业主把这个“老大难”反映到小区党支部。

“症结就出在钱上。物业拿不出钱,想动用维修基金,业主代表则认为物业收取物业费,理应出钱维修。”淮安市淮安区河下街道承恩社区副主任、玖珑湾小区党支部书记邹虹告诉记者,支部邀请楼栋长、物业代表、物管会成员、专业社工机构代表以及业主代表协商议事,了解到相关部门正在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最终通过物业出资、政府补贴、企业捐款、居民监督的方式,一起解决了这个问题。

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群众利益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趋势,对小区服务的期盼更是从“够用”转向“更优”。小区党支部应定期梳理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统筹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紧扣小区特点优化教育、医疗、出行、养老等方面供给,全面增强小区服务功能和质量。有条件的小区,要因地制宜探索建设党群服务阵地,让群众想来、爱来、常来。

检验和判断小区治理的成效,关键要看小区居民的诉求能不能及时发现、高效处置。南通市通州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顾亚明说,通州在412个小区建立380个党支部,小区党支部对群众“急难愁盼”坚持“不解决不放松”,并定期组织“回头看”,实现70%问题服务解决、20%问题管理化解、10%问题执法兜底。

把资源汇聚到小区

小区高效治理,离不开人和钱。不少地方挖掘小区能人、下沉执法力量、汇聚社会资源,治理从“单打独斗”变为“众人拾柴”。

无锡市梁溪区是老城核心区,老旧小区306个,约占全市老旧小区总量的70%。梁溪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过茹青说,当地2850余名区机关党员下沉小区,结对485个小区党支部,协调解决跨部门问题。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飞线充电等民生难题,党员牵头联动多方力量,已推动解决213件具体问题。

小区能人“组团”共治,激活自治潜能。南京市建邺区双闸街道通过品牌化运作形成“能人带头、组织孵化、资源撬动”的培育体系,已成功培育江豚湾湾跑团(华东最大社区跑团)、青奥博士团(南京博士居民联合团体)、小区招商团等多个品牌,吸纳居民党员、青年博士、企业高管330余人,开展爱心助学、公益讲座、招商引资、邻里调解等服务150余场。

常州市钟楼区永红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毅告诉记者,街道正在实施基层治理“合伙人”共创计划,探索社区慈善基金募集、使用、反馈机制,专项用于居民公益服务。街道成立19个慈善互助基金,累计捐赠达326万元,捐赠人次突破5万。

“创新社会治理,最终是为了让群众得实惠。”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推动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途径。各地要持续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推动小区需求让居民表达、小区问题让居民讨论、小区事务让居民参与,让小区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小区治理共同体。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