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畅通“政校企”合作,为产业强市注入内生动力
2025-10-24 09:40:00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  】【打印

10月22日,市委组织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组织的“第十六期清华大学—无锡市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高级研修班”在期待中再度拉开序幕——这一初衷是帮助企业家提升能力素质、拓展眼界思路的培训班,在政府的服务托举和企业的支持下,一办就办了16期,成为无锡办学时间最长、最受欢迎的企业培训活动。

十余年间,无锡750余名企业家分批远赴清华“取经问道”,不仅带回前沿的经营管理理念与先进生产流程技术,更将知识快速转化为实践,在本地企业间掀起向高端化转型、向新兴市场突围的浪潮,成为无锡培育新质生产力、激活产业新动能的“现象级”案例。

何以一座难求,企业受益成就办班口碑

“这个班我可以报名吗?我就在北京,旁听也可以。”今年9月底,“清华大学—无锡科创与产融研修班(第十六期)”报名一经开启,便收到了大量的企业申请。无锡港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卫平递送了报名表后,董事长王芳还想再争取一个培训名额。

港湾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数据孪生相关核心技术、大数据解决方案研发、推广的高科技企业。2023年,王芳首次参加清华培训班。培训内容里不仅前瞻性地布置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工业革命与工业互联网”等课题,还对品牌创新、投融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实实在在的收获,让她一直盼着能再续“清华缘”。

这不是王芳一个人的感受。天安智联高级副总裁朱保华曾参加过2024年的清华培训班,他对余顺坤老师的“现代企业高水平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整体构建”课记忆犹新:“我们从事的车联网领域比较新,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对企业来说是重要课题。”朱保华“同届同学”赛福天市场总监李秀秀在培训班结束后,根据课堂所学立马着手对人才的激励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其负责的国际贸易板块今年营收增幅将达40%。

一个个这样的“正反馈”让活动真正办出了口碑。在今年报名的企业中,朗迪测控、跃科智能、华能电缆等都是“熟面孔”,统力电工虽今年未报名,但前后共参加了5次培训。尽管这两年学员规模达60人,和最初相比增加了20人,但当数百份申请“涌”入,“清华班”仍是“一座难求”。

“人才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底气,培训本质上是为了提升企业存量人才素质,帮助企业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锐度。”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历届参与的人士中超90%为企业高管,“管理层具备决策权,是企业内部改革提升的先头部队,这种自上而下的培训更容易打通企业转型的‘链路’。”让更多管理层人员在培训中得到实际的提升,和许多其他企业一样,天安智联此次派出了另外一位高管前往,进一步提升企业内的“人才密度”。

一切围绕产业转,让培训服务延伸课程之外

服务企业就是服务产业。“清华班”的连续开办是无锡提升企业服务质感、为企业纾困解难的重要举措之一。

“清华班”之所以能从2007年开办至今,有一点不可忽视:无锡作为传统制造强市,其民营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从内迸发出的对转型升级的渴望。最初几批参与的企业中,华法钢业、江旭铸造、无锡建仪仪器机械等从事传统制造的企业占据了“大头”,主要分布在钢铁、纺织、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名单上多了一些新鲜的“字眼”。2014年,出现了首个“智能”——无锡顺达智能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加入学习“队伍”;2017年,首个带“机器人”名称的企业加入——无锡黎曼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聚焦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从去年开始,陆续有明确归类“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报名参加。

“某种程度上,参与企业的类别反映了无锡产业发展的需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点出其中的“巧思”,16期“清华班”始终围绕“政策、管理、创新”三大核心,但在主题设置上实现了从“可持续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再到如今的“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三连进阶,强调引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以关键环节上的人才培训畅通产业发展链上循环,课程显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令朱保华意外的是,仅参加了一期的培训竟意外成为企业订单合作的催化剂,在10天的密切相处中,他和“同学”意源科技副总经理徐小超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回来后,作为无锡车路云项目总集成商的天安智联将意源科技引入项目中,承担数据安全的技术支持。

高校的人才、技术力量以一种不一样的方式源源不断注入无锡产业。从第12期开始,课程逐步加重清华大学产学研情况等内容,为参训企业与清华大学之间架起一座互动的“桥梁”。朗迪测控与清华大学能动系曹海山教授合作开发升级单路低温冷水机;天安智联与清华大学车辆和运载学院李克强院士团队合作开展“车路云一体化”系统中云控基础平台领域的关键技术成果转化;赛福天集团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合作开发基于AI大数据分析的电梯钢丝绳生产销售运维平台。

从“常去”到“常聚”,建立全周期的人才培育机制

“进入职场多年后竟然得以‘脱产’学习一段时间,太难得了。”不少参与“清华班”的企业人士表示,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学的情谊延伸至课后,“班级群里一直很活跃,有什么技术、管理上的困惑都会互相交流。”他们深深意识到,人才培育并非一次性投入,而是贯穿企业发展周期的“终身课题”。

2023年“清华班”培训期间,朗迪测控总经理郁青贤和同为无锡人的授课老师余顺坤加上了联系方式。她与另外几家企业一起多次邀请余老师来无锡交流学习。今年7月,锡正电机联合斯道德机械在班级群里发起接龙,邀请主讲国际形势的钟厚涛老师来锡交流。

“引入顶尖高校资源,意味着无锡不满足于基础化、本地化的培训内容,而是希望企业家能接触到国际前沿理论、国内标杆案例和顶尖专家资源,通过‘借智高端’推动企业家视野升级、能力跃迁,这背后是对‘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家群体’的迫切需求和投入决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课程项目分析报告中这样评价。

“‘清华班’是同学情最浓的一个班。今年时间冲突,不然,还真想再去清华学习!”“心里很想参加!但这次只能爽约了。下次记得通知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的手机里留存着许多企业“想来不能来的心情”。可喜的是,无锡企业人才的多层次构建还在不断深化。在“清华班”办学经验的指导下,无锡与越来越多的高校就企业培训方面达成合作,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推出了更多元的课程培训体系。

就在10天前,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承办的大模型应用与实践专题培训班顺利结业。培训面向我市“465”现代产业集群相关企业的产品设计、产品制造、过程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日常办公管理人员、市场销售人员、技术开发与运营人员等,旨在培养一批兼具扎实理论素养与过硬实践能力的大模型工具实用人才,帮助我市企业人员高效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作效率与创新能力。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无锡已与江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交流机制,开展多层次的企业人才培训,将人才工作嵌入产业发展的全周期。 (韩依纯)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