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红芳
“培训的内容都是我感兴趣的,上手特别快。”刚结束南京技师学院出海跨境电商培训的学员骆建升,对这段“回炉”经历很认可。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今年7月起,一场名为“就业培训直通车”的创新实验在南京启动——鼓励未就业毕业生走进技工院校“回炉”补技能,还承诺“包就业”。如今首批培训陆续收尾,这趟直通车到底管不管用?学员能否真的靠它找到工作?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跨专业参培也能收获工作
10月21日,苏州大学计算机专业2025届毕业生金典,正式入职华为研究所的数据分析与芯片测试岗位,3个月前,他还在为求职方向而迷茫。转折点来自他参加的南京交通技师学院组织的“就在南京”就业直通车培训,他的入职岗位正是由培训班老师精准推荐。
金典的成功上岸并非孤例。在江苏未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已入职一个多月的骆建升。本科学习食品专业的他,因为对计算机和AI应用的浓厚兴趣,报名参加了出海跨境电商培训。如今,他已是一名跨境电商搜索引擎营销专员,能独立运用ChatGPT等工具为客户设计搜索关键词和宣传文案,并获得了客户认可。
与骆建升同期入职的还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璞美灿,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后,通过培训成功转型为网页视觉设计师,找到了自己一直期待的“薪资体面、有双休、有前景”的工作。
江苏未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吕游介绍,眼下国内企业跨境出海需求旺盛,而高校相关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大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经过精准的技能培训,能迅速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坚持到培训结束的20名学员目前已全部入职。记者采访发现,超过半数学员属于跨专业参培。
今年8月,“就业培训直通车”新一期培训在南京烹饪学校开班,18名毕业生培训合格后将全部入职Bco豆库南京餐饮各大连锁店。10月22日下午5点,记者前去该班探访时,江苏经贸技师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吴纪龙正和同学们一起品尝自己做的青咖喱鸡。“我们喜欢美食,目前已经学了35道西餐,大家对西餐主厨的工作都充满期待。”吴纪龙说。
“直通车”前有人怯步
南京市人社局统计显示,计划中的6个培训班目前已开班5个。已经结业的4个班中有96名受训学员签约入职;也有学员在培训期间找到了其他工作主动离开,培训结束依然没能入职的少数几位学员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训班。南京一所知名工科高校毕业生小李就是其中一位。“本以为只要参加培训就可以入职,没想到最后还要笔试,我感觉考不过就放弃了。”另一位师范类本科学员则表示,培训下来感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自己大学里的专业跨度有点大,担心无法胜任未来工作,准备另谋出路。
对此,负责该项目就业对接的南京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音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性强,培训课程是基于绝大部分高校课程设计的,学员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其实学员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无论如何该去试一试,不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
为帮助学员们就业,培训老师们还推荐了不少华为鸿蒙系统上下游企业招聘信息,给未就业学员提供更多帮助。
项目推进急需打破“偏见”
除了学员自身的因素,该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也遭遇到某些社会观念的挑战。活动主办方、南京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朱清怡表示,一些高校对送毕业生到技工院校培训心存芥蒂。
据了解,南京交通技师学院在招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学员时,曾对接附近一所初次就业率不高的普通高校,但遭明确拒绝。对方认为让毕业生到技工院校培训“会影响学校声誉”。
“这种学历偏见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朱清怡坦言,项目的持续推进急需打破社会对人才学历评价的陈旧观念。
此外,岗位筹集也是一大难题——一个培训专业要成班至少需要10个以上同类型的岗位,而能提供如此多岗位的多为大型企业,但大型企业通常拥有自己的完整培训体系,人社部门需要整合多家中小企业需求才能开班,他们希望有更多企业主动拿出岗位与直通车项目对接。
“尽管有困难,就业培训直通车仍将坚定开下去。”朱清怡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关涉千家万户,技工院校每个专业背后都有三个以上校企合作单位。大学生接受能力强,只要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辅以适当的技能培训,都很有机会找到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