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江海大地,秧苗如碧海潮生,绿意似浸透田畴。
3日至4日,全国农田建设现场会在南通召开,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农业农村系统的代表深入田间地头,探寻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南通密码”。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近年来,南通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破解“钱从哪里来、农田怎么建、建后如何管”三大难题,探索出一条具有南通特色的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径,2023年获批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3%。会前,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实地调研了我市通州区金沙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要求相关部门总结经验、宣传推广。张兴旺在会议讲话中再次肯定南通做法,认为我市由市委市政府牵头抓总、多部门协同配合,工作有创新、抓得实,综合成效明显。
3日下午,与会代表步入通州区金沙街道的高标准农田万亩示范方,“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现代农业图景扑面而来,株株秧苗挺立如剑,与铺设的自动化灌溉设备相映成趣。
“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通州区副区长陈兵介绍,通州运用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进农田智慧化建设。目前已建成数字农田1000亩,新品种测试试验示范基地100多亩。
近年来,南通顺应适度规模经营、宜机化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农田基础设施现代化配套建设,在智能化、绿色化农田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探索力度,让高标准“粮田”真正蜕变为高效益“良田”。
现场,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分管农田建设的潘鑫用“精细化”总结南通经验。“安徽也有类似设施,但南通将水肥一体化、气象监测等集成得如此精细,值得借鉴。”他特别提到,丘陵地区因地形限制,沟渠硬化率不足,而南通“全域硬化+智慧管控”的模式为破解地域差异提供了新思路。
车行向北,如东县城中街道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宛如一幅生态画卷:白鹭低飞掠过稻田,硬化沟渠纵横交错,自动化灌溉设备矗立。作为全国产粮大县,目前如东13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88%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去年,我们投资3500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01万亩,其中,新建2000亩、改造8100亩,让‘望天田’变‘丰产田’。”项目负责人说。
南通创新提出“农村出资源、城市出资金”模式,构建市级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蓄水池”和市域内交易机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在全市调剂使用,所得资金反哺农业农村发展。
这份投入与成效,让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副局长李斌感慨颇深:“投入力度直接决定建设质量。当前,我们北方的灌溉渠大多还是土渠,和水泥渠的防渗效果差距大。”他说,南通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实现了灌排系统、机耕道路、电力设施的全域升级。“南通在机械化、智慧化方面的投入,让每一分钱都切切实实转化为了生产力。”
南通经验不仅在于硬件投入和技术应用,更在于构建起“建管用”一体化的长效机制。保定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云龙注意到,南通在土地确权时严把关口、控制规模、预留空间,为规模化经营铺平道路,“更难得的是自规、农业、水利等多部门协同发力,群众工作也做得扎实,这份‘前瞻性’值得学习。”
同样,这种系统性的治理思维,在如东县苴镇街道的盐碱地治理项目区得到生动体现。这块曾因盐渍化严重而撂荒的田块,如今布满了无人机光谱探测系统——这些“田间哨兵”可以实时向控制中心传输土情、水情、墒情等土壤数据,精确指导分层改良与灌溉。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在详细了解盐碱耕地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效果后,要求深入总结我市多元化投入开展盐碱地整治改良等经验,有序推进盐碱耕地的改造提升。
各地代表们边走边看,南通的创新实践引发广泛共鸣。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四级调研员唐启湘提炼出三个关键词:“一是‘地平’,田块格田规整,利于规模化;二是自动化灌溉系统创新,高效节水;三是智慧农田建设,技术集成度高。”
从“传统田”到“智慧田”,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南通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走出一条具有江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南通关键词”,也为全国农田建设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本报记者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