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账”一并算清楚 破产化工厂打响清“淤”战
2025-09-16 07:51: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顾 敏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曾经的化工厂旧址上,南京诚志高端光学新材料项目正拔节生长。项目一期投资约18亿元,主要建设年产10万吨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装置,预计2027年建成投产,可为显示面板、光学透镜等领域提供关键原材料支撑。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法院破产庭法官邹建明,至今记得第一次踏入南京某化工企业废弃厂区的震撼:露天场地里,一桶桶甲醇、二甲醚、废熔盐等危化品随意堆放,成堆的设备残留物及包装材料散落四处,地面上淌着红褐色的液体,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这家老牌化工企业,也曾有过风光时刻。鼎盛时期注册资本4.3亿元,总投资高达20亿元,是当地化工领域的“明星”。但受市场波动、经营不善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渐渐陷入困境,最终停产,还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中国化工‘僵尸企业’及特困企业”。

2022年7月,依据债权人的申请,六合法院依法裁定受理该公司破产清算案,并指定破产管理人,邹建明成了这起案件的承办法官。

清查过程中,又有了惊人的发现:一个上锁的仓库里,堆放着大量落满灰尘的没有标识的试验半成品,没人知道它们的存放时间、成分种类和危险含量。“这简直是颗‘定时炸弹’!”邹建明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一旦这些不明危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他很快带队来到厂区,危化品放哪、有多少桶、储存状态如何,全都一一勘察、记录。因为汇报及时、情况摸透,化工园区很快派专业团队赶来,紧急处置了这批危化品。

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这家企业地处化工园区核心区,占地面积大,遗留的危化品原料、设备残留物,不少易燃易爆、带剧毒;厂区里还有没处理完的大污水处理池,夏天雨水多,一旦涨水溢出,污染会更严重;有些桶装危化品用的是塑料桶,长期暴晒下甚至有炸开的风险。

如果按照惯例,把危废处置、设备拆除、资产变卖打包转让给买受人,是最简单的办法。但风险谁来担?买受人会愿意牺牲利益,优先做好环保处置吗?答案不容乐观。

“清算破产企业,不仅要算清资产负债,更要算清‘环境账’。”几番权衡,邹建明选了一条更难走的路:治污、拆除同步推进,确保“绿色出清”。

处理危化品专业性极强,法官与管理人团队都是“门外汉”。邹建明先后多次邀请化工园区管委会、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召开协调会,制定治污、拆除方案。

经过反复评估和现场勘查,管理人把“危化品处置”和“机器设备保护性拆除”拆成两个项目,各自公开招投标。

方向定了,钱又从哪来?邹建明和管理人团队四处奔走筹措。终于,投资方股东同意先行垫付1350万元治污资金,用于清理现场残留危化品。

2022年夏天,危化品清理、搬运工作正式启动。危化品搬运运输标准极高,单是一种危化品,从收集、运输到处置,就要经过洗消检测、取样报备、检查审批等30多道手续。

那段时间,邹建明几乎每两天就跑一趟现场,处理各种问题和突发情况。就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时,意外来了:案外人东某公司突然提出异议,还派人在厂区门口阻拦拆除施工。

原来,该公司一期的土地和房屋归东某公司所有。对方担心,机器设备管道里的残留物会污染自己的土地。协调不好,拆除工作就没法继续。法官和管理人反复上门协商,一边耐心劝解,一边承诺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杜绝二次污染。

经过多次沟通,东某公司终于松了口。拆除企业顺利进场,机器设备被安全拆除。事后专业检测显示,拆除过程没有对土壤造成污染。

从清理到拆除,整整花了近2年。邹建明和管理人团队也从环保“门外汉”,变成“危废处置专家”。依托“府院联动”,一站式处置危化品1750吨,设备变现4213万元,盘活土地6.3万平方米。

如今,企业顺利实现“绿色出清”,职工债权也实现100%清偿。曾经的“污染洼地”,正朝着“绿色高地”一步步转变。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