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邮两学院“安家”南京经开区,打造校地合作新标杆
2025-07-22 09:02:00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  】【打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婷婷

通讯员石云霞王子君王刚

2014年,南邮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成为南京邮电大学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地合作的“破题之作”;2024年,双方深入商议共同建设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双向奔赴”再次升级;今年,校地合作续写“崭新一页”——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和江苏省人工智能学院挂牌成立,以实体化的方式落地红枫科技园……

11年来,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经开区不断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开发园区产业优势深度融合,成就“双高协同”发展典范。此次“学院落在产业园、课堂搬进企业里”的产教融合新创举,不仅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更成为区域校地合作的创新标杆。

学科跟着产业走,入校即实践

两个月后,作为融合教学、科研、孵化功能的新型空间,红枫科技园B3栋将正式迎来第一批师生。

“学院入驻产业园为南邮师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最直观的转变就是创新生态的全面升级。师生们从校园走进产业创新前沿阵地,实现‘实验室与生产线零距离、科研攻关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张腾飞介绍,传统“1年课堂+1年实习+1年论文”的培养模式,在这里将全面革新,“现在,研究生们全程在产业园内完成学业,深入企业面对面沟通,消除距离成本,真正做到‘入校即实践’,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始终保持同频共振。”

去年以来,南京经开区全面启动建设南京大模型产业集聚区,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和产业集聚地。今年揭牌的两个学院,正是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应用急需,助推“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的产学研合作新路径。

其中,卓越工程师学院第一期遴选了“大数据安全与人工智能”“新型材料与信息显示”两个工程师技术中心试点入驻,3年内预计达到约220人的师生规模;人工智能学院将建设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具身智能与装备控制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元宇宙)实验室、医工交叉实验室、低空经济与无人机实验室5个重点实验室,学院师生规模未来预计1000人左右。

校区设在园区里,下楼即生活

开放式工位区便于跨学科交流,智能化的多功能报告厅配备先进视听系统,不同规格的会议空间满足师生各种交流研讨需求……日前,记者走进位于红枫科技园的卓越工程师学院看到,整栋楼的共享空间都可以实现灵活调配,无论是举办高规格的专家讲座,还是学生创新项目路演,都可以在这里获得理想的场地支持。

空间升级不仅解决了基础需求,更为学术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环顾开放式、智能化、多功能的教学空间,南邮师生们不由得感慨:“没想到条件这么好,再也不用为场地不够用发愁了。”

作为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教学主阵地,红枫科技园就像一个为师生们“量身定制”的活力社区。

离“教学楼”一步之遥的园区人才公寓焕发新颜,全新升级的室内空间还配备了现代化的家具。“我们根据招生需求配置了超过100人的床位,园区食堂也为学校专门定制‘智谷’餐卡,方便学生和教职工在园区就餐。”南京经开区新港高新园兴智科发副总经理马宁介绍,便利店、咖啡屋、美食广场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让师生们在学术拼搏之余,能尽享“下楼即生活”的便利与温度。

教授带着项目来,教学即攻关

目前,南京邮电大学已在今年5月新招收的研究生中列出“南京经开区”专项,遴选与园区企业有合作项目基础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入驻。南京经开区科技人才局局长倪丹介绍,园区今年已累计促成南邮40余个教授团队与区内30余家企业开展技术交流,探讨以“项目制”开展技术攻关、联合培养人才。

记者发现,“教授带着技术来,解决企业‘真难题’”在南京经开区已成为常态。

作为推动融合的亲历者,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江苏省第十七批科技镇长团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团团长钟凯感受颇深。他介绍,自己从南邮被选派到南京经开区挂职,近一年时间,清晰感受到园区企业与高校的互动日益紧密,校地企三方以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为牵引,将企业的技术难题转化为了研究生培养课题,让“课题即需求、攻关即培养”成为可能。

“前段时间,我们急需先进的‘产业数据安全要素大模型技术’以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在遇到‘卡脖子’难题时,是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董振江教授团队鼎力支持,帮助我们解了燃眉之急。”江苏智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温砚说。在园区“揭榜挂帅”活动牵线下,董振江教授团队与企业开展全面合作,通过构建面向多行业、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体系,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与大规模分布式计算能力,为企业与机构提供可信、高效、可扩展的数据治理与安全保障方案,帮助智檬智能突破发展瓶颈。

如今,智檬智能与南京邮电大学合作越来越紧密。今年,双方联合举办“智檬杯”南京邮电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围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建产学研深度融合链条。

展望未来,南京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蓝军表示:“我们将聚焦国家级经开区‘主阵地’‘排头兵’的职责使命,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优质资源,深化校地企三方协同联动,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产出更多科研成果、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为园区加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高地蓄势聚能。”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