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风光正好。9月16日,“水韵江苏・美好生活”传播者计划采风团来到淮安市河下古镇,漫步古镇感受古往今来的运河时光。
古运河的粼粼波光倒映着岸边的明清建筑,凌霄花攀墙盛放,将这座沉淀了2500年历史的古镇衬得既古朴又鲜活。这里是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要地,更是一部“活”的文明史卷——漕运的喧嚣、盐商的传奇、文脉的绵延藏在街巷肌理中,岳家茶馓的酥香、钦工肉圆的温润飘在空气里,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触摸到运河人家生动的生活底色。
河下的故事,从“水”开始。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连通江淮,这里成为古邗沟入淮的关键节点,因地势低洼得名“河下”,自此开启“因水而兴”的篇章。汉代起,这里便是县治所在;明清时期,淮北盐运分司与淮北批验所移驻于此,河下一跃成为淮北盐斤必经之地,“舟车杂还,夙称要冲”的盛况持续数百年。彼时的河下,从河边小镇蜕变为全国闻名的经济重镇,22条街、91条巷、13个坊纵横交错,浙绍会馆、新安会馆里盐商云集,荻庄等百余处园林别业点缀其间,甚至被预选为乾隆南巡的行宫。这份因水而生的繁华,如今仍能在古镇的肌理中寻见。通过疏浚1300米老市河、开挖900米城河,运河水重新汇入萧湖,“河湖相间、两街一坊”的连片景区里,泛舟河上可见两岸灰瓦白墙鳞次栉比,摇绳巷、打铜巷的老地名,仿佛还在回响当年漕运的繁忙与手工业的兴盛。
2023年新路遗址的考古发现更让这份繁华有了实物佐证,34座房址、75米砖铺大路,以及散落的陶瓷器、金属器,静静诉说着明代河下的热闹景象。
明清两代,河下古镇走出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状元沈坤、榜眼汪廷珍、探花夏曰瑚成就“三鼎甲齐全”的佳话,“进士之乡”的美誉传遍天下。在打铜巷的吴承恩故居里,《西游记》的奇思妙想从笔尖流淌;医学家吴鞠通在此创立“山阳医派”,《温病条辨》成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至今仍影响着中医药发展。而在街巷深处,那些冒着热气的非遗美食,更让千年文脉有了舌尖上的具象表达。采风团成员驻足岳氏茶馓老作坊时,第七代传承人岳师傅手持面团,在案板上反复揉搓,他介绍“从和面、醒面到拉抻、油炸,一共七十二道工序,少一步都出不了这个酥脆劲儿。”这门始于清代的手艺,2011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年间始终坚持手工制作——面团需用老面发酵,拉抻时要“劲匀、条细、环密”,入锅油炸必用本地香油,出锅时金黄如丝,咬一口脆而不碎,咸香回甘。如今在古镇老街,茶馓不仅是游客必带的伴手礼,更常出现在淮扬早茶桌上,搭配豆浆、豆腐脑,成了连接古今的味觉纽带。
不远处的钦工肉圆铺子前,同样香气四溢。作为淮安传统名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工肉圆的秘诀藏在“手工捶打”与“黄金配比”里。“选用本地黑猪的前腿肉,手工捶打40分钟,直到肉糜起胶,这样做出来的肉圆才会Q弹多汁。”店主舀起刚出锅的肉圆,圆润饱满的肉圆在高汤中浮浮沉沉,咬开时肉香浓郁,却无丝毫油腻感。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的钦工肉圆,最初是当地宴席上的“压轴菜”,如今走进寻常百姓家,更成为古镇节庆、待客的“标配”,一碗热乎的肉圆汤,盛满了河下人的生活温情。
让老手艺“活”在当下的,还有古镇的智慧治理与创新探索。为了让千年古镇既保“古味”,又有“新意”,河下走出了一条“保护+创新”的路子。2025年4月投入运行的河下古镇市容服务中心,整合文旅、环卫等部门资源,构建“城管+文旅”一体化网格,不仅管得住环境卫生,还为非遗商户提供精准支持——帮岳氏茶馓申请“非遗体验基地”,为钦工肉圆对接线上销售渠道,让老手艺接上了“互联网+”的新赛道。数字化更给古镇添了新活力,“千年河下古镇”微信公众号能实时查询车位、提供智能导览,AI问答系统还能详细讲解“岳氏茶馓七十二道工序”“钦工肉圆的历史故事”。2025年春节,河下接待游客78.67万人次,位居淮安景区首位,这份热度的背后,正是“老文化”与“新科技”的完美融合。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河下的保护与发展始终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团队编制的规划,让湖嘴大街、承恩坊等历史建筑重现原貌;庆成门、板闸镇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填补了运河城镇研究的空白。而岳氏茶馓、钦工肉圆等非遗的活态传承,更让大运河文化有了“可尝、可感、可带”的温度。河下古镇的魅力,不将历史封存为标本,而是让千年文脉在水韵流淌中、在匠心传承里、在协同向前的发展中,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童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