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友联社区社工的一次寻常走访,演绎出一场高效协同的民生应急处置行动——从社工发现危树安全隐患上报网格片群,到区绿化管理站、物业专业人员同步响应,再到精准作业消除隐患,处置时间全程仅用2小时。这起民生小事的快速解决,正是吴门桥街道创新机制,推动基层治理效能跃升的鲜活例证。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姑苏区坚持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作为打造高品质苏式生活的基础性工程,以“社情民意联系日”机制为抓手,紧贴居民需求,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打造更富活力、更具温度的“福气之城”。在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创新推出的“十格共治”网格分片包干机制,以服务升级为着力点,探索“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就地解决”的善治路径。截至目前,依托该机制,吴门桥街道高效处置民生事项8679件,26项治理“硬骨头”实现闭环销号,居民满意度攀升至98.7%。
重构治理体系,打通“层级壁垒”解困局
吴门桥街道是姑苏古城西南隅的重要板块,拥有29个社区、超20万人口。由于辖区管理范围广、居民人口众多,长期以来,该街道一直面临资源分散、信息传导慢、社区承载力有限等难题。“部门间各自为战,资源难整合;社区遇难题层层上报,办结效率低;群众诉求多头对接,满意度不高。”面对身边的“急难愁盼”之事,不少居民表示,“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治理模式虽已推行多年,但在实际运行中,常因层级阻隔、权责不清,在“最后一公里”遭遇梗阻。让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今年4月,吴门桥街道锚定网格治理“关键环节”,创新推出“十格共治”网格分片包干机制,以体系重构激活治理新动能。该街道以区域相近性、人口规模为依据,将辖区29个社区科学整合为10个网格片,构建“街道统筹—片长调度—社区协同”三级扁平化治理链条。在这一体系中,街道班子领导挂帅包案,确保决策高效落地;年轻股级干部担任片长,拥有跨部门“一键协调”权限;街道各局办精准挂钩网格片,按需投放资源、靶向解决问题。这套全链条治理架构,不仅打破了部门壁垒,更让治理资源与群众需求实现“精准对接”,推动基层治理从“松散低效”走向“集约高效”。
在友联网格片,“90后”片长杨婷的工作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协调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推进环境整治,下午督促社区落实安全生产“六化”宣传。从街道团工委书记到兼任一线片长,身份的叠加让她对治理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片长不是‘传声筒’,而是‘问题解决枢纽’。以前社区遇到难题,要层层上报等批复,少则几天、多则几周;现在有了片长直接对接,部门资源快速联动,处置效率得到了提升。”
为推动“十格共治”机制落实落细,吴门桥街道还明确网格分片包干“五化”治理原则,即责任明晰化、流程闭环化、数据精细化、风险预控化、资源整合化。在新城网格片长阚绪浩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绘制着网格片管理对接流程图。他解释说,以前居民反映的问题涉及多个部门时,常常“多头跑、反复说”,现在有了标准化流程,各层级就像打通了“高速通道”,再复杂的事也能“一站式”推进。这种“挂钩领导+片长+社区”的协同模式,让跨部门、跨层级的治理堵点迎刃而解,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处置模式,推出“分色分级”提效能
创新源于实践。
在深化“十格共治”网格分片包干机制的过程中,吴门桥街道推出“分色分级+限时办结”处置模式,以“颜色管理”破题,用“时限倒逼”落实。该街道将民生事项按紧急程度、难易程度划分为“红、黄、绿”三级:红色事项(重要紧急)由领导包案攻坚,黄色事项(疑难复杂)由片长统筹推进,绿色事项(常规日常)由社区快速办结。通过“颜色定优先级、时限压责任”,确保每一件民生事项都有“加速度”,每一份群众期待都不被辜负。
湄长新村南小区是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小区,基础设施老化问题突出。其中,因权属移交争议,让路灯维修工作停滞了多年,居民夜间出行“摸黑走”,多次反映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十格共治”网格分片包干机制推行后,这一问题被迅速定为“红色事项”。街道挂钩领导两次牵头召开协调会,一边对接市政部门将路灯改造纳入老新村整体升级计划,一边与路灯管理处协商过渡期维修方案,最终,不仅明确了改造时间表,更达成“过渡期共同维修”的共识。“夜行路终于恢复光亮。我们出行有了安全保障。”居民们纷纷拍手叫好。
在瀚河苑东区,机动车辆乱停放、长期堵塞小区道路和消防通道。“十格共治”网格分片包干机制实行后,该区域网格片长快速联动物业、业委会、党员代表召开议事会,制定“严控外来车+分流至周边停车场”的方案,高效缓解小区车辆乱停问题。“以前只靠我们小区物业单打独斗非常困难,现在片长来了,可以协调城管、交警资源,帮助我们速战速决!”物业经理蒋兴鹏高兴地说。
“解旧忧”,更能“防新愁”。依托“十格共治”网格分片包干机制,陈年“顽疾”逐一化解,一些新冒头的问题也得到了即时响应、高效处置,实现“动态清零”。今年6月,梅雨季暴雨如注,金塘路一辆失控轿车撞歪电线杆后逃逸,倾斜电线杆威胁周边居民安全。“网格群30秒上报险情,我们立刻启动红色响应!”网格片长杨恒炜记忆犹新:街道主要领导在群内扁平化调度;片长对接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协调吊车并拉警戒线疏散居民,同时移走高危车辆,并同步联系市场监管局协调电信抢修队抵场;派出所、交警联合排查监控锁定涉事车辆。多方协作下,6小时内完成危杆加固及周边修复,比传统流程提速80%。
治理效能的提升,还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为打造善治善成的基层队伍,吴门桥街道创办“筑桥为民·吴优学堂”,围绕矛盾调解、资源整合、应急处置等实务开设44场培训,覆盖社工超千人次;推出“友爱联心车位惠民”“微光成炬·蝶变365行动”等37个“育强领航”实践项目,让治理骨干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提升能力,为基层治理筑牢“人才根基”。
织密民情网络,破解“民生痛点”添幸福
“上次在群里反映的垃圾乱放问题,物业及时处理了,楼道灯也装好了,如果把地下车库走道地砖上的污垢清理一下就更棒了。”上月初,官庄前花园的居民在新郭社区“幸福家园微网群”里发布了这样一条信息。不到10分钟,新郭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君言便“线上接单”,迅速回应诉求,并同步发出共同爱护环境卫生的倡议。
拓宽居民反馈诉求的渠道是精准治理的基石。“十格共治”网格分片包干机制推行以来,吴门桥街道各社区坚持在每月固定“社情民意联系日”的基础上,构建一套覆盖线上线下的全天候民情反馈体系。线上,全区899个“幸福家园微网群”实现居民诉求的“指尖直达”,结合线下包干走访,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将每天都是“社情民意联系日”从愿景变为现实,推动民生痛点转化为“幸福账单”——友联网格片引入第三方专业定损,成功化解一起邻里漏水纠纷;南环网格片聚焦新就业群体需求打造“小哥加油站”;福新网格片成功劝阻居民在田园公寓顶楼违规饲养畜禽并更换消防门锁,根治持续三年的邻里矛盾……一项项民生诉求在“十格共治”网格分片包干机制下,实现闭环销号、高效清零。一件又一件民生小事的解决,让“民生痛点”逐步转化为“幸福亮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中不断提升。
“网格分片包干,本质上是治理逻辑的重构——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从‘碎片化服务’到‘精细化治理’。”吴门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夏寒寒介绍,今年以来,该街道已通过包干走访、“幸福家园微网群”、“社情民意联系日”等19种渠道,收集到涵盖邻里矛盾、设施老化、环境整治等方面的诉求与建议8679条,且全部实现有效处置,治理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
“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第一位,用机制创新打破堵点,用精细服务温暖民心。”夏寒寒表示,社会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温度且充满智慧的实践经验。当治理的“经纬线”精织到每一厘米,民生的“大幸福”便不再是宏大叙事,而是触手可及的一盏灯、一条路、一棵不再倒伏的树,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家门口”真切感受到“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