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强化担当之志
2025-09-12 07:35: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陈立民

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月报数据:今年7月,全国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2826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6799人。其中,查处“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问题最多,查处10843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4323人,反映出部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仍显不足。

何为不担当不作为?有的干部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实工作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有的干部层层“甩锅”,责任往上交、往下推,该担责不担责、该拍板不拍板;有的干部奉行“多干多错、不干不错”哲学,对急难险重任务躲着走;有的干部只算“小账”不算“大账”,对自己有利的就干、不利的就不干,或重显绩轻潜绩,忽视长远与全局。这种不担当不作为的消极状态,不仅阻碍政策落实,更损害群众利益,与新时代对干部的要求背道而驰。

从古至今,“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新时代的担当之志,更融入了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时,这项改革是有风险的。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和中青年干部谈心时回忆,“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林权改革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这个问题不解决,矛盾总有一天会爆发,还是越早解决越好”。这一改革最终惠及千万林农,成为全国典范,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硬核”担当。

有没有担当之志,最能检验干部的政治品格、政治操守和政治能力。对干部来讲,担当作为,就是把“职责所在”和“价值所在”融为一体的为政本分。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如果人人都不担当、不扛事,逃避责任、畏惧挑战,等着别人先出头,不敢做第一个破局者,我们的工作就会毫无生机,我们的事业也会停滞不前。担当之志,就是心里那股子“硬气”——遇到难事不躲、碰到矛盾不绕、面对责任不推。自觉强化担当之志,才能经受住复杂形势的考验,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强化担当之志,就要敢于动真碰硬。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摸不着石头也要过河,干事创业就要大刀阔斧、勇往直前、敢于较真。江苏干部历来敢于担当作为,但对照“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对标兄弟省份、先进地区,我们在不少地方还存在差距和不足。无论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乃至于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都迫切需要广大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毋庸讳言,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干部常面临“创新有风险,守旧无过错”“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困境。强化担当之志,需以强化制度保障为基石。通过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大胆作为,成为破除“躺平”困局、激活干事热情的“金钥匙”。同时,通过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担当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标准,把敢于担当作为的党员干部用上来,把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调整下去,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循环。

“致力非凡之事业,定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担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赶考路”。置身于新时代的壮阔征程,挑战只会更多、任务只会更重,需要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而广大干部骨子里那股担当的“硬气”,正是我们拼出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底气所在。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