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倪 敏
自2018年正式实施产改以来,江苏技能人才总量增长10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增加65.1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提升117人。数据背后,是江苏推动技能人才成长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的坚实步伐,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了人才根基。
技能是产业工人的立业之本。按照产改工作“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要求,产教融合、精准赋能、一线练兵、以赛促育等举措陆续推出,一幅“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产业工人成长画卷,正在江苏大地上徐徐展开。
产教融合,厚植成长沃土
“大二就能到晶澳太阳能这样的龙头企业顶岗实习,让我对未来职业发展充满信心。”扬州职业大学学生陈锐道出同学们的心声。
从课堂到岗位无缝衔接,扬州职业大学与晶澳(扬州)太阳能牵头成立扬州“341”现代产业产教联合体,围绕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产业需求,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产业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
在产业沃土中培育工匠幼苗,折射出江苏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江苏率先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目前,全省已建成27个国家级、26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3市培养学徒超10万人。淮安组建45个校企合作专班,设立8家工匠学院分院;“中国德企之乡”太仓以“双元制”教育模式,助力学生获得国内文凭的同时考取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毕业即就业”。
产教融合同样惠及在职职工。江苏工匠学院(东吴)构建“政企校协同、产学研贯通”培养体系,累计为企业定制化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超3000人次。“系统学习让我掌握了多设备联调技术,现在我已能独立设计产线控制程序。”常州市金坛区新能源企业的一位学员点赞道。
精准赋能,拓宽成才路径
“过去培训常与实际脱节,如今职业院校打基础、工匠学院提技能、企业练实战,路径清晰实用。”徐州市东亚电器车间主任刘创创的一席话,道出徐州重构技能培训体系精准赋能带来的改变。
针对培训阵地零散、互通不够的问题,徐州整合40所职业院校、24家工匠学院、128家社会培训机构和龙头企业培训中心,构建起覆盖广泛功能互补的培训体系。今年,该市职业院校将推进40个现代学徒制项目,培养1.2万名学徒;工匠学院计划通过订单式培训,助力5000名工人实现技能跃升;社会培训机构主攻定向性培训,全市128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将补贴性培训5万人。
在南京,“下楼学技、就地成长”成为新常态。该市建成1家省级、28家市级、7家区级工匠学院,并在企业园区、街道社区、社区商圈布局“小课堂”网络体系,形成“15分钟技能学习圈”。598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与142名“南京工匠”联动,将先进技术转化为便民课程。长安马自达的余伟伟通过小课堂学习成长为高级技师、全国劳模,弟弟也在小课堂助力下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
累计发放“求学圆梦”补助2.44亿元,江苏工会助力33万名农民工和一线职工提升学历,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针对性培训,让他们的前行步伐更有力、更笃定。
以赛促育,绽放出彩人生
近年来,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联合相关单位共建江苏玻纤产业工匠学院,推动产业链“产改”。学院连续举办两届全省玻纤及制品检验工职业技能竞赛,带动5000余名职工参与, 5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近20人获评技术能手并晋升技能等级。
以赛促育,是江苏提升工人素质的重要抓手。全省工会年均组织各类竞赛600余项,近万名选手通过竞赛晋升技能等级,竞赛内容持续向智力型、效益型转变。
竞赛更为工人开辟职业发展新通道。镇江市职工技协承接政府职能,实现技能等级证书、“一赛双证”、职称证书在工会系统“三次首发”。今年,镇江将竞赛拓展至航空航天等8条重点产业链,计划通过竞赛催生高技能人才5000名以上。
科学评价是助“工”成“匠”的关键。江苏落实“新八级工”制度,已产生252名特级技师、 26名首席技师。徐州在60项市级竞赛中推行“一赛多证”,优秀选手可直接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破格申报职称,同时组织徐工集团等35家企业开展自主认证,全年计划完成技能评价不少于6万人。
学习有平台、展示有舞台、发展有通道——产改新风中,江苏产业工人正迎来成长成才的“黄金时代”,在技能报国的道路上绽放夺目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