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冯浩
近日,南京“房屋统一楼盘表系统”完成验收并正式上线。该系统将我市几乎所有房屋从“建设到灭失”的全生命周期纳入可核验、可共享、可追溯的数字体系,覆盖约30万幢建筑、606万户房屋,构建了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城市级全域精细化BIM城市底座。
一幢小楼里绘就全城房屋三维图景
昨天,记者来到华侨路52号测绘楼,由我市房地产市场交易中心牵头研发的“房屋统一楼盘表系统”就诞生在这座不起眼的小楼里。测绘数据管理科工作人员何婷婷向记者揭开了系统的“庐山真面目”。
记者通过系统界面看到,全市约30万幢建筑的BIM模型实现建筑空间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数字化。随机点开鼓楼区的紫峰大厦,建筑主体立即立体呈现;普通住宅房屋还可逐级查看至楼层、户、室乃至门窗等构件的三维图景。
何婷婷告诉记者,项目团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动解析CAD施工图纸,实现从二维图纸到三维BIM模型的自动化转换,大大缩减了建模时间。她介绍,简单的多层建筑一天能做5—6幢,小高层一天可做2幢,高层一天1幢,极大提升数据生产效率。全市30万幢房屋的庞大数据量用时一年半基本完成BIM建模。
目前,系统已基本实现全市房屋从“建设到灭失”的全生命周期数据覆盖,形成“一房一码、全程可溯”的房屋管理机制,有力支撑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
3万幢建筑已细化到屋内构件
测绘数据管理科正高级工程师姚钟惠表示:“系统中已有3万余幢建筑实现从建筑整体到门窗等构件的精细化建模。”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从建筑的地理位置开始依次到屋内所有构件达到八级粒度:物业区域—自然幢—逻辑幢—单元—层—户—间—构件。
据悉,这些数据源自2019年的存量房源基础数据采集项目。2020年至2022年,工作人员又通过多方协作,广泛收集房屋图纸资料,先后对接各区房产经营公司、多家设计院、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及开发企业等单位,并与南京市及江宁区城市建设档案馆达成合作,多渠道系统整合图纸资源,完成精细化建模。
姚钟惠进一步说明,这种“构件级管理”可有效服务于租赁住房合规审查、危房治理等业务场景。比如,自《住房租赁条例》实施后,依托系统可快速核验房屋中厨房、卫生间、阳台等非居住空间并禁止出租,大幅节省传统人工排查成本。
此外,系统支持多部门协同标注与信息互通,如房屋安全部门发现安全隐患,可精准定位至具体构件并进行标注,便于相关部门及时预警与联动处置,显著提升治理响应效率。
系统运行以来,日均处理请求超46万次,累计调用量已达3.4亿次。工作人员透露,上述数据仅为内部使用统计。系统目前已共享至南京市大数据中心,外部单位调用规模将更为庞大。
“数据底座”链接百姓所有房产事项办理
该系统作为全市房产核心业务的数据基础,实现“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依数据治理”。对市民而言,系统支撑“南京房产微政务·房帮宁”平台各类涉房服务。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安全保障方面,市民租房、购房时可实时核验房源真实性,杜绝虚假信息;交易资金被纳入全流程监管,可更好地保障买卖双方的财产安全。
在事务办理方面,系统推动物业议事、维修资金使用等流程线上化、透明化;住房保障实现“人—房—资格”联动,提升分配效率与公正性。在应急管理方面,系统支持危房自动预警,并可基于房屋精准定位快速响应白蚁防治等需求。
业内专家评价,该系统以“一张底图”联通所有涉房业务,显著提升房屋管理现代化水平,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贡献了“南京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