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正喜
“截至三季度末,9家市属国企资产总额6253.5 亿元、居全省第5位;1至9月份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48.4亿元、居全省第2位;利润总额56.3亿元、居全省第4位;上缴税费43.7亿元、居全省第4位。”——今年前三季度,徐州市属国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数据的背后,是徐州坚持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深化改革,以系统化思维扎实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生动实践。
战略引领 主业回归“主航道”
改革并非“翻烧饼”,而是刀刃向内的战略重塑。我市国资系统将“聚焦主责主业”深植于改革基因,引导国有企业心无旁骛攻主业,确保国有资本投向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
各市属国企精准定位,在各自的赛道上深耕细作:徐工集团聚焦发展工程机械、商用汽车、其他专业用途机械研发、制造、销售等主业,加快培育新能源及其零部件产业链;国源集团加快壮大矿山采选、矿建工程等主业积极培育上市板块,多业态协同发展的现代化资源型企业集团。国投集团重点发展能源新能源、双碳产业等主业,持续增强能源新能源、生物质能源两大板块产业能级。新盛集团重点做好城市建设运营及服务、水利水务及生态环保、现代农业及健康食品等主业,加快市场化转型步伐。
地铁集团在抓好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基础上,围绕轨道交通产业拓展附属及衍生业务,打造“地铁生态运营综合体”。交控集团重点发展工程建设、综合物流、公共出行等主业,深化沿路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装备产业培育发展。国盛集团做强基金管理、金融服务主业,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文旅集团通过整合酒店、景区、园林资源,着力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扛起了将文旅业培育为支柱产业的大旗。
产城集团围绕城市建设及房地产开发、园区开发运营、健康产业(文体医养)等主业,着力打造成为“投建营”一体化的创新型城市综合运营商。维维股份基于现有品牌影响力与豆奶行业地位,聚焦食品饮料及农副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仓储等方向,全力打造成为国内头部食品企业。大数据集团围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主业做大做强,协同带动全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深化改革
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深化改革是国企焕发活力的“关键一招”。我市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抓手,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混合所有制改革再深化,徐工汽车成功引入中国国新等30家战略投资者,为老牌国企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公司治理再升级,在4家企业试点智能运维驱动的司库管理体系,“阳光国企2.0”监管平台上线运行,实现了对资金、债务、投资的“穿透式”精准监测,监管效能显著提升;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健全,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外部董事人才库持续扩容,“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已成为常态。
通过“一企一策”制定市场化转型方案,推动非主业、非优势业务有序退出,国有资本正加速向优势企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方向盘”把得更稳、更准。新盛集团、产城集团所持有的酒店资产整合划转至文旅集团,通过交叉持股、资产划转等方式实现彭城七里示范段存量资产整合。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市国资系统始终将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为企业稳健前行保驾护航。通过严控债务总量、建立“红黄灯”预警机制,市属国企综合融资成本降至3.1%的低水平,前三季度压降财务费用1.98亿元,实现了经营性债务规模和资产负债率的“双下降”。同时,依法妥善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轻装上阵、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扫清了障碍。
党建引领
凝聚高质量发展“向心力”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全市国资系统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优势。
市属国有企业大力实施国企党建“强基提质”工程,35个特色鲜明的基层党建品牌脱颖而出。通过开展“党建+创新”项目评选、将支部建在产业链和项目上,纵深推进清廉国企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已成为改革发展的“最强软实力”。
面向“十五五”,全市国资系统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化“一体两翼”战略布局,以实体经济为主导,推动市属国企强化科技创新,统筹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新兴产业集聚,让国资国企真正成为建设产业强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为徐州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贡献更为强劲的国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