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贴息,“贴一贴”换来发展“好消息”
2025-11-10 08:06: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杨民仆

自2024年起,江苏以财政贴息政策为抓手,构建“财政引导+金融赋能”的协同支持体系,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注入持续动力。截至今年9月30日,各类贴息产品已发放贷款1434.05亿元,拨付贴息资金超10亿元,惠及5212个企业(项目)。那么,江苏为何密切推出一系列贴息政策?哪些领域企业在政策扶持下得以加速技术创新与产能升级?

激励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制造业作为江苏经济的“压舱石”,两年我省已发放贷款1015.29亿元,占整体发放规模约70%,成为贴息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领域。

“政策落地后,我们拿到8.8亿元贷款,原本担心的资金缺口一下补上了,项目推进直接按下‘快速键’!”中材锂膜(南京)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张文奎语气里满是振奋。

这家深耕新型膜材料的T6级专精特新企业,正在南京市滨江经济开发区布局“年产10.4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线项目”,将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领域提供高性能核心材料支撑。

“项目投资数十亿,专业技术要求高,单家银行很难承接这样的大额融资。”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高级客户经理李朝晖介绍,建行主动牵头,联合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组建外部银团,不仅打通审批绿色通道,更协助企业拿下172万元省市两级贴息补贴。

数据显示,自2024年6月制造业贷款贴息政策落地,目前已拨贴息资金4.5亿元,惠及2027个企业(项目)。省财政厅工贸发展处负责人介绍,这笔资金既重点支撑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也着力扶持产业链配套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激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动能,进一步夯实了江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

为多个领域提供金融支撑

从贷款资金发放规模看,“城新贷”以179.13亿元位居第二。“作为聚焦城市更新领域的专项贴息产品,这笔资金精准对接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升级、产城融合发展等重点项目,为城市功能完善与品质提升注入金融活水。”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负责人称。

在“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承载着许多南京人青春记忆的全民健身中心,将华丽变身为“青奥城市客厅”。项目负责人万星源介绍,这场改造既要兼顾情怀又要对接潮流,资金周转压力不小。“去年接触项目后,我们量身定制‘城新贷’融资方案,开通绿色通道,10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全流程审批。”紫金农商行鼓楼支行行长顾锋给出的资金清单,尽显政策红利的精准与高效:累计发放6笔贷款共5000多万元,利率经贴息后企业实际仅支付1.4%,2025年度预计可节约利息42.75万元,让该项目在兼顾公益属性与市场活力中稳步推进。

截至今年9月底,“城新贷”拨付3.29亿元贴息资金、惠及183家企业(项目),让更多城市更新项目焕发生机。

“苏质贷”以131.92亿元位居贷款资金发放规模第三位,但惠及企业(项目)的数量位居第一,达2203个。

在南通海安曲塘镇,江苏某特种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企业启动生产线升级计划,但卡在了“资金关”。“我们不看传统抵押物,而是把企业的质量荣誉、质量标准、质量认证等‘软实力’纳入授信核心维度。”江苏银行普惠金融部(科技金融部)副总经理栾成凯表示,仅用数日就完成“苏质贷”800万元授信审批与放款,让企业快速购入新设备。

“‘苏质贷’两年累计已拨付1.27亿元贴息资金,规模不算最高但覆盖最广的特点,恰恰契合了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散、融资需求急的痛点,让政策红利真正触达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省财政厅行政政法处负责人说。

此外,“交运贷”已发放贷款73.9亿元,拨付贴息1.78亿元,惠及116个企业(项目);“科技创新企业首贷”已发放贷款31.19亿元,拨付贴息0.42亿元,惠及731个企业(项目);“环基贷”已发放贷款20.53亿元,拨付贴息0.4亿元,惠及18个企业(项目)等。不同贴息产品根据领域特点差异化发力,既形成了覆盖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的政策支持矩阵,也通过精准滴灌让贴息红利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撑。

实现“政策红利”向“发展实效”转化

去年以来,江苏陆续推出10多个专项贴息政策,更大力度推进“免申即享”,推动取消或大幅压减企业申报、部门审核环节及周期,贴息资金实行先预拨、后结算机制,有效增强企业获得感。“这绝非零散的短期举措,而是立足国家战略部署、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精准回应经营主体诉求的系统性、长期性政策布局。”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剖析这一系列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与长远考量。

这是对国家战略的“创新承接”。2024年初,中央明确大规模设备更新、城市更新等重点任务,作为经济大省,江苏不仅主动率先落实,更立足省情进行优化落地。比如制造业贴息政策将专精特新企业全面纳入支持范围,这正是结合江苏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推出的针对性举措,让中央战略部署在江苏开花结果。

这是对转型瓶颈的“精准破局”。当前江苏经济已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传统产业面临设备老化、技术迭代滞后的问题。制造业设备更新、城市更新、交通运输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科创企业成果转化都需大额资金支撑。贴息政策以财政资金为“杠杆”,精准对接这些关键堵点环节,让金融活水精准流向发展最急需的领域。

这是应对复杂形势的“主动作为”。2024年以来,面对外部冲击加大、内部困难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贴息政策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释放出聚焦实体经济、扶持重点领域的清晰政策信号,进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源向制造业升级、基建完善、科创转化等关键领域聚集,在激活市场投资活力的同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长期动能。

从实践成效来看,江苏财政贴息政策尽显“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实现了“政策红利”向“发展实效”的高效转化。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苏将进一步优化政策效能:一方面聚焦细分领域需求,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企业的差异化融资诉求精准施策,推动财政涉企资金由直接分配向更多激发市场内生动力转变;另一方面强化政策执行与监督,畅通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完善贴息资金使用跟踪机制,让政策工具更具针对性、普惠性与可持续性,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