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 超
“茧丝长1200米,茧丝品质5A。”10月17日,一份检测结果从位于浙江湖州的国家茧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送至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伊犁,让位于伊宁县的新疆天山宝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瞬间沸腾。
这意味着,经过南通、伊宁两地干部群众合力探索,伊宁县工厂化养蚕产出的首批蚕茧达到预期目标。也意味着,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伊犁河谷,具备发展茧丝绸产业的条件,有望成为新的“丝绸之乡”。
地处丝绸之路北线和新亚欧大陆桥要冲,伊犁河谷被誉为干旱地带上的“湿岛”,水草丰茂,牛羊遍野。伴随声声驼铃,一批批丝绸曾经穿境而过,而这里却没有大规模种桑养蚕的历史。
“将江苏的优势产业‘嫁接’伊犁河谷,不是出于诗意的想象,而是经过了细致论证。”伊宁县委副书记、南通援疆工作组组长施张范介绍,一方面,南通龙头企业已探索出成熟的工厂化养蚕技术,通过桑叶、大豆等配制蚕饲料,能够实现全年滚动式按需生产。另一方面,伊宁县水源丰沛、空间广阔,适合机械化、大规模种植桑苗。更为关键的是,伊宁县是北疆人口第一大县,发展茧丝绸产业可以带动大批当地群众就业,实现共同富裕。
天山宝宝公司,正是由南通援疆工作组牵线,南通龙头茧丝绸企业、拥有桑树抗冻技术的浙江商人,以及在新疆打拼的江苏企业家合作组建。尽管具备技术、资金,但要结出一枚“伊宁茧”依然不易。
养蚕必先种桑。金秋时节,走进温亚尔镇布力开村,去年4月种下的190万株桑苗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西梅树。
伊犁冬季极端气温低至零下25℃,传统桑树越冬存活率不足50%。天山宝宝公司特意引入抗低温能力更强的杂交蛋白桑。但它们能否挺过冬天,谁心里也没底。
株距20厘米,根深15厘米……从选址开始,天山宝宝公司派驻桑田的负责人唐仁忠就“钉”在了项目上。他告诉记者,去年冬季来临前,330亩桑田被划成多个试验组,他们从新疆农业大学、伊犁师范大学等高校请来专家,探索最佳方案。
伊犁师范大学徐丽萍教授团队在《温亚尔镇蛋白桑越冬管理研究报告》中,记录了这一过程:主要措施为割枝条和冬灌,同时采取覆盖秸秆、搭建透明薄膜棚、喷洒防冻剂等6种辅助防护措施……
整个冬天,唐仁忠的心都提着。直到今年清明节后,看到桑苗再次吐出嫩绿的桑叶,他才舒了一口气。但气候并不是桑苗要面对的唯一考验。桑林的旁边是一片果园,尽管选址时已预留“安全距离”,果园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时,还是会有药水飘落在桑树上,虽然十分细微,对蚕宝宝也是致命危害。
这片“试验田”最终被放弃。伊宁县总面积达6200多平方公里,要找一块连片面积大、土壤清洁度高、周边干扰少的土地却不容易。项目陷入僵局时,南通援疆工作组与企业负责人、县相关部门一次次现场勘察,终于在麻扎乡找到一片附近没有工农业项目的开阔山坡。在这里,建起了面积达3000亩的新桑园。
“口粮”解决了,还得给蚕宝宝建“宿舍”。据测算,项目需要3.2万平方米的养蚕厂房和2.1万平方米的配套生产厂房。调剂建设用地较为困难,南通援疆工作组另辟蹊径,找到1栋闲置厂房,用来建设催青室、实验室、蚕种储藏室;又在桑园旁找到19间闲置羊舍,改造成标准养蚕车间、原料仓库。
一切准备就绪,“主角”终于登场。9月1日,从南通空运的第一批蚕种抵达伊宁。此前两个月,28岁的维吾尔族姑娘阿力米兰·赛达合买提入职天山宝宝公司。这个出身牧民家庭的女孩接到一项新任务——养蚕。“养牛养羊费力气,养蚕简单,一天喂3次饲料就行。”以前从没见过蚕宝宝的阿力米兰·赛达合买提如今已成熟手。
蚕生长到5龄就将上簇结茧,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根据规划,天山宝宝公司将把5龄蚕分给附近农户饲养,统一收购蚕茧。第一批试养就吸引附近10多户农户参加,“近水楼台”的阿力米兰·赛达合买提也报了名。“一个月养两期,每期一张纸。”她在每月4500元的工资之外,又挣了2000多元的“外快”。她算了一笔账,养15头羊一年可挣3万多元。相比之下,养蚕赚钱更轻松。
“今年鲜茧收购价达6万一吨,较去年涨了约20%。”天山宝宝公司项目经理庞惠告诉记者,首批蚕试养成功,项目将加快推进。一期规划日均饲养120张蚕种,日产鲜茧5吨,将带动450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按农户每批次饲养15天、全年饲养20批次计算,每年每户可增收4万余元。
一根茧丝,编织协作共富新图景。施张范介绍,南通援疆工作组将加大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入,对当地农户开展养蚕技术培训,引导科研机构攻关技术难点,着力推动产业向上下游延伸,打造集蚕业研究、原料基地生产、缫丝加工、织绸、真丝家纺和工业旅游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丝绸综合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