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出台专项条例强化古树名木保护
2025-10-22 09:41:00
来源:淮安日报
【字号:  】【打印

■记 者 杨 尚 蔡雨萌

通讯员 柳 纯 王 颖 郝娟娟

秋风轻起,金黄渐染,大地披上秋日的华服。在荷花池花园小区,两棵相守200余年的银杏树的树叶也在秋风中染上金边。

树影婆娑间,年轮镌刻百年沧桑;法条明晰处,匠心守护生命传承。今年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2024年,《淮安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被列入市人大常委会当年立法计划预备项目。经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条例》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淮安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将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每棵古树都藏着故事

我市于2023年8月启动新一轮全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2024年10月全面完成普查各项工作,形成最新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成果:全市共有古树名木611株,其中淮安经开区1株、清江浦区17株(含工业园区3株)、淮阴区9株、淮安区38株、洪泽区8株、涟水县66株、盱眙县457株(含古树群7个共计263株)、金湖县15株,一级古树(500年以上)7株、二级古树(300—499年)33株、三级古树(100—299年)557株、名木14株。

在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一株约122年树龄的蜡梅被誉为“一品梅”,寓意周恩来“官居一品、德至一品、人至一品”。这株据说由童年周恩来亲手浇培的蜡梅,每年寒冬依然花蕾绽放,香溢满院,成为人们缅怀周总理的重要载体。

清晏园内,一株约160年树龄的紫藤蜿蜒伸展,宛若游龙。“名园别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清道光年间江南河道总督完颜麟庆所著的《鸿雪因缘图记》,以图文形式记载了清晏园内的紫藤。如今,这株紫藤每年4月花开如紫色瀑布,为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清晏园增添了一份自然古意。

在洪泽区高良涧街道越城村大吉祥寺东南角的古塔南侧,一株参天的银杏树扎根于此已有322年。当地流传的有关古树的故事为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历史时期,当地人生病了会去树下祈祷,还会取一把树叶回家煮水喝。

每一棵古树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每一棵古树都有着自己的岁月历程,每一棵古树的浓荫里都藏着故事。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古树一直矗立在那里,见证着自然、社会、人文的变迁。保护古树,其实就是在保存历史的记忆。

守护“有生命的文物”

古树名木保存了弥足珍贵的物种资源,传承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孕育了自然绝美的生态奇观,承载了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具有重要的历史、生态、景观、经济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出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战略任务。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当前,淮安正着力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推进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保护好古树名木对推进美丽淮安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留住城市记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这些“有生命的文物”的保护一度面临严峻挑战,呈现管理权责界定难、日常养护责任确定难、发展与保护统筹难的“三大难题”。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着手制定《条例》,直指痛点,进一步确立了“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机制。“守护古树就是守护家乡的魂。”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周毅表示,《条例》结合地方实际,对保护工作急需规范的管理体系、普查认定、保护要求、养护责任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针对城市建成区内外的古树名木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实践中管理权责界定难的问题,《条例》明确林业主管部门、城市绿化主管部门是古树名木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城市建成区范围外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城市绿化主管部门负责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加强工作协同,统筹古树名木保护的制度建设,实现信息共享。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财政、公安、生态环境、文化广电和旅游(文物)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相关工作。

《条例》详细规定养护责任人的确定方式及其职责,并明确规定范围以外或者权属不清的古树名木,以及日常养护责任人无法承担养护责任的,由县(区)古树名木主管部门会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调确定。协调不成的,由县(区)古树名木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养护。

同时,针对城市开发建设触角不断延伸的发展实际,《条例》规定可以合理利用的情形,包括科学研究、科普宣教、村庄绿化、生态旅游、必要的生产经营活动等,并规定土地出让阶段、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建设阶段分别应当采取的保护措施,如征求主管部门意见,纳入土地出让、划拨条件等。

未来,这些“有生命的文物”将在法治的呵护下继续茁壮成长,继续见证历史、传承文化、诉说乡愁,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绿色纽带。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