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冠英 杨易臻) 9月11日开幕的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上,《中国“科创未来之星”企业研究报告》发布。全国有80家企业进入报告中的“科创未来之星”榜单,其中江苏21家,与北京相同,入选数量并列第一。
在多年研究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的基础上,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今年首次提出“科创未来之星”这一企业群体概念。“科创未来之星”企业指具备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在创业早期就展现出技术领先性、商业化潜力及高价值潜质的科技创业公司。该研究所集合国内近百家科技型企业投资孵化机构,组织专家评审,编制全国首份“科创未来之星”企业榜单。
从行业来看,80家企业分布于十大领域,其中AI与机器人、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领域排名前三,分别为18家、13家和12家。三大领域企业数量累计占比53.8%。在AI与机器人领域,苏州世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中科硅纪(南京)机器人有限公司、知跃空间智能(无锡)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江苏企业上榜;在创新药领域,南京迈诺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吉盛澳玛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南京科默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苏州炫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江苏企业上榜;在创新医疗器械领域,江苏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迈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上榜。在集成电路领域江苏上榜企业最多,共有南京中安半导体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
从区域来看,80家企业分布于13个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落地于19个城市。北京、江苏各21家,广东10家,上海、浙江各6家,安徽5家。具体到江苏的城市,苏州11家、南京7家,排名第二和第三,仅次于北京。此外,无锡2家,常州1家。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武文生介绍,“科创未来之星”企业有着鲜明共性,如聚焦国家战略布局的关键方向,通过前沿技术探索或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0—1”的突破、破解“卡脖子”难题;80家企业大多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展现出高价值潜力;创始团队普遍具有“技术专家+企业家”复合背景。据统计,80家企业均已获融资,累计融资额超百亿元,企均融资额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