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 洁
酷暑难耐的南京,一群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的年轻舞者,近日陆续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以及南京师范大学内的原金陵女子大学旧址。他们在斑驳的砖墙与沉默的史料间,触摸1937年的真相,寻找角色背后真实的生命印记。
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舞剧《记忆深处》,作为江苏唯一入选剧目,将于8月30日、31日亮相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自2018年首演以来,该剧已在全国巡演80余场,豆瓣评分高达9.1分,并连续多年在国家公祭日上演。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记忆深处》首次推出由中、美、德、日四国演员同台演绎的国际版,以肢体为笔、情感为墨,共同书写这场关于屠杀、见证、忏悔与和平的深刻叙事。
两个90后“拉贝”的接力
8月26日,记者走进舞剧《记忆深处》排练厅时,江苏省演艺集团舞蹈演员胡兴东正一对一指导德国舞者马克西米利安·鲁普。胡兴东是剧中“拉贝”的首任饰演者,从23岁演到31岁,一演就是8年。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毅然留守南京,与多位国际友人共同设立‘国际安全区’,救助超过20万中国百姓,并详细记录下日军的暴行,为历史留下了如山铁证。”胡兴东说。对他而言,饰演拉贝的过程是一次巨大的成长。“8年前,我只是在做动作;现在我明白,不是在跳舞,而是从历史中抽离出来,面对观众,把那种愤怒情绪真实地传递出去。”
如今,他不再只是台前的表演者,也承担起指导国际演员的责任,将自己8年来对角色的理解,一点一滴传递给即将在国际版中饰演拉贝的德国演员——马克西米利安·鲁普。
虽然在历史课上学过一些二战历史,但马克西米利安·鲁普对当年发生在南京的这段惨案并不了解,“得知这段历史后我非常震惊,和朋友聊起这部剧,他们也才知道背后有这么多故事。我觉得,世界应该更多地了解这段历史。”
“我读了张纯如的书,也看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但有些内容太沉重,我不得不中途停下,第二天才能继续,那段历史真的太可怕了。”抵达南京后,马克西米利安·鲁普随剧组第一时间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看到了拉贝写的求援信,以及他当时和难民的合影。“那一刻,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拉贝发挥的巨大作用。”
排练中,他反复观看胡兴东过去的演出录像,记动作、找感觉。“这是我职业生涯中从未跳过的舞。拉贝的动作非常锐利、警觉,要演出这种感觉很难。”在他看来,饰演拉贝,不仅是体力上的挑战,更是精神上的消耗,“幸亏我有一位中国好老师,教了我很多细节。虽然我们语言不同,但奇妙的是,我们能彼此理解。”
排练厅里,1994年出生的两个“拉贝”并肩而立。8年的沉淀与全新的视角,在这里交汇。
“1937”,不只是中国记忆
“《记忆深处》不应只是中国人单方面的历史叙述,我们需要让世界知道,抗战时期东方战场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应该在西方的主流舞台上发出我们当代艺术家的声音。”导演佟睿睿介绍,该剧以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探寻1937年南京大屠杀真相为线索,串联起亲历者的集体记忆:张纯如以笔为剑追寻真相,李秀英作为幸存者勇敢抗争,魏特琳以人道主义守护生命,东史郎在良知中挣扎救赎……正是这些跨越种族与国界的真实原型,赋予作品深沉的国际视野与人性光辉。
让佟睿睿欣慰的是,招募令发出后,外国演员报名踊跃。经过严格的面试与筛选,最终人选尘埃落定。当她看到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的演员在排练厅中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时,她由衷地感到: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表演者,带着各自对历史与身份的理解走上舞台,那种源自内心的共鸣与诠释,是深刻而不可替代的。
“我之前听说过南京大屠杀,但并不真正了解。直到这次读完张纯如写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后,我才意识到事件的规模和残酷程度。”魏特琳的扮演者、美国舞者凯西·诺科米斯坦言,很荣幸有这次的出演机会,但因为责任重大,也很害怕演不好,“我必须尊重她,尊重遇难者,这不仅是艺术的责任,更是人性的共鸣。这段历史太过沉重,但正因如此,铭记它非常重要。”
“东史郎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我能理解他个人的悔恨与挣扎,但对那个时代深植的军国主义思想,我始终无法认同。”日本舞者富冈櫂在剧中扮演曾参与侵华战争、晚年深刻忏悔的日本士兵东史郎。他坦言,这个角色与他本人的性格截然不同,“我是一个温暖、开放的人,要演绎一个背负战争罪责的灵魂,极具挑战。但作为艺术家,接受挑战才能成长。”
不分国籍,敬畏历史之重
“南京有多座纪念设施,铭记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每一个中国人走进其中,都会心痛难抑。作为年轻一代,我深知我们有责任让这段记忆不被遗忘。”对于1997年出生的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演员杨峥来说,“陪伴”张纯如这个角色的7年时间里,她在一次次登台中深入角色的内心,也一次次被那段沉重的经历所震撼。
从表演技术而言,剧中的张纯如这一角色极具挑战——不仅需要极强的身体控制力与舞台表现力,更要求情感的持续爆发与深度沉浸。每一次演出结束,那种近乎虚脱的疲惫,反而让杨峥更能理解张纯如的绝望:那是面对滔天苦难时的无力,是目睹真相却难以言说的悲怆,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沉重。
“尽管来自不同国家的演员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训练体系和表演习惯,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角色注入真实而动人的生命力。我深切地体会到,无论国籍如何,大家心中都怀揣着对这段历史的敬畏与尊重,用各自内心的火焰,去演绎、传递不容忘却的历史之重。”此次国际版的创排经历,让杨峥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合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铭记历史,是我们作为专业艺术院团的责任与担当。”江苏省演艺集团歌剧舞剧院院长潘磊告诉记者,《记忆深处》自创排以来,已成为团里每一个舞蹈演员的“必修剧目”,甚至每一位新进演员入团后第一课,就是学习这部舞剧的群舞部分。
从90后到00后,一代代年轻舞者在一次次排演中不断打磨艺术表达,也逐步深化对历史的认知。在潘磊看来,这不仅是一次次舞台呈现,更是一场艺术生命与思想成长的双重淬炼。演出时,舞台上共有50余名演员,平均年龄仅20多岁。而舞台之下,这部剧同样持续吸引大量年轻观众被剧作本身的历史重量与艺术力量所震撼。“这种触动说明,年轻人在主动关注历史,与那段记忆产生深层的情感共鸣。”
当艺术直面历史,记忆不再沉默。《记忆深处》正以最柔软也最坚韧的方式,唤醒过去,对话未来。
“这样一部作品能够走向国际,是我们创作团队在8年前无法想象的。”佟睿睿说,《记忆深处》并非为了宣扬仇恨,而是让艺术回归本真,让那些在历史中闪耀的人性光芒在舞台上得以重现。“这是一部面向全人类的战争反思之作。我们希望通过多维度、复合性的艺术表达,引导更多年轻一代走进这段历史,并通过多国艺术家共同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和平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