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青蟹养殖亩均净增收3500多元
2025-09-13 08:13: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丁蔚文

金秋时节,长江口北侧海边冷清多年的启东市沿海连片海水养殖区域重新热闹起来,一只“锯齿青蟹”,让养殖户亩均净增收高达3500多元,开辟全新的产业天地。

“今年推广面积超1.5万亩,预计亩增产值超6000元。”该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科科长杨有德欣喜地说。这只“蟹”,就是名扬国内海鲜消费领域、成品蟹个体普遍超过半斤的“锯齿青蟹”。这一原本出产于东南沿海、身价不菲的名贵蟹种,经人引进,“爬”入启东市沿海“阴阳水”海水池塘,呈现出国内其他产区少有的“生长快、上市早、个体大、蟹壳薄、味鲜美”优质高产特性,促成启东市成为国内新兴的优质锯齿青蟹生产基地。

张义春,人称“蟹精”,是黄海滩涂公司内外锯齿青蟹产业的头号功臣,只因他的不懈尝试推广,锯齿青蟹得以安家落户,打开全新市场,注入产业生机,形成名声品牌。2022年以来,在各方支持下,他的养殖成果已复制推广至周边1.5万多亩海水池塘,引领数百养殖户共同致富。

提及海水池塘中的“阴阳水”及开始大批量陆续上市的锯齿青蟹,57岁的张义春感慨万千:“前些年,养殖户实施传统海水脊尾白虾与梭子蟹混养,发现优质白虾产量及质量都愈加稳定,但市场稀缺的梭子蟹却日渐稀少,甚至近乎绝收,尝试种种办法都无济于事。”

张义春苦苦探索,终于从池塘调节用水盐度受季节、气候、潮汐、环境、沿海开发和长江来水变化中找到答案。“池水一年四季特别是夏秋两季严重咸淡不匀变成‘阴阳水’,池内生物适者生存,反之淘汰。”张义春揭秘,“这也是长江口海水脊尾白虾,比其他产区味道更鲜、体型更大、虾壳更薄以及梭子蟹消亡的关键缘由。”

少了梭子蟹,海水池塘降了水质、少了活力、减了效益。2016年起,张义春通过浙江客户,致力寻求新的能与白虾相融共生的替代品种,历经鱼、贝、蛤、蟹等多个品种引进试验,2020年,他终于找到突破口:“池塘‘阴阳水’养出的锯齿青蟹,个头更大、肉质更肥、味道更鲜,品质及产量比原产地还高。”张义春说,相较于早先亩产70斤左右梭子蟹,锯齿青蟹在塘生长时间缩短1个半月,个头大了将近1倍,产量增幅约50%。目前来看,效益提升至少三成。

本土对锯齿青蟹的消费尚未建立,浙、闽商贩因总量偏少不愿上门收购,张义春先动员周边10户抱团养殖,来年再通过公司大力推广。“从一口塘到百亩塘、千亩塘直至万亩塘,养殖户们眼见为实,纷纷参与养殖。”张义春介绍,“长江口锯齿青蟹很快传名声、亮品牌,加之上市恰逢中秋、国庆节点,前年起,各路客商云集,销量大增。时下,单重半斤以上锯齿青蟹塘口收购价超55元。”

只因换了“一只蟹”,黄海滩涂公司内外许多原本备受梭子蟹养殖“养成难、产量低、成本高”困扰的渔户尝到甜头,迎来发展“又一春”。数据表明,今年,全新养殖模式在全市总推广面积已达1.5万多亩,占比超六成。杨有德预计:“今年,锯齿青蟹有望平均单产过100斤,总产达150万斤,产值突破8000万元。在保持白虾产量、品质、收成不变的前提下,亩增净收入3500多元。”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