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蔡姝雯) 省知识产权局与省地方金融管理局近日联合印发《江苏省“专利产业化+认股权”工作方案》,在全国率先启动“专利产业化+认股权”实践,通过“风险缓释”机制力图破解高校院所专利“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顽疾。
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服务处处长刘宏伟介绍,该方案核心是构建“专利作价入股+延迟行权”新模式。省内高校院所将专利技术作价投入科创企业时,可选择暂不获取企业股权,转而持有认股权——即未来按约定价格认购股权的权利;待企业成长增值后,专利权人再行权入股,分享企业未来发展收益。这一“风险缓释”设计既缓解了高校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顾虑,又通过绑定专利价值与企业成长红利提升转化意愿。这一模式让东南大学科研团队吃下“定心丸”,两个项目先行落地。
该方案首批将筛选20家高校院所,通过专项培训提升实操能力;推行“一成果一方案”定制化设计,由高校、企业、江苏股权交易中心三方共拟协议,并进行合规公示和登记;实行全周期服务,建立认股权管理、跟踪企业“双线反馈”机制;提炼推广“转得好”的标杆案例,推动长三角区域股权市场认股权互认。江苏股权交易中心融资服务中心负责人朱梦珺表示,“专利产业化+认股权”为高校院所专利转化开辟了新通道,有望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先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