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春杰 倪婕
特约记者 史道智
通讯员 吴俊翔 陆毓娴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兴化市以优异成绩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该市继去年成功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后,收获的又一国家级殊荣。“双城”桂冠加冕,标志着兴化站上了崭新的发展起点。
“兴人文而化日用”。地处江淮之间的里下河水乡兴化,安享鱼米之丰饶,在7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深邃的文化底蕴与无数动人的“兴盛教化”故事。这里的水,滋养了兼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荣誉的“兴化垛田”;这里的城,积淀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并淬炼出“垒土成垛 择高向上”的兴化精神。如今,手握“双城”金字招牌,兴化正以昂扬的姿态,阔步行进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千年文脉厚植文明基因
兴化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拥有1100余年建县史的“兴化”,含有“兴盛教化”之意,这里曾诞生施耐庵、郑板桥、刘熙载等一大批文化名人。
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兴化城的街巷肌理,也浸润于兴化人的精神血脉。“在精神文明创建中,兴化始终坚持传承地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从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既让传统文化为城市风貌‘塑形’,更让其为百姓心灵‘养心’,这正是兴化申报全国文明城市的深厚底气。”兴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邵如柏说。
悠久的建县史为兴化留下了大量珍贵遗存,全市拥有文物古迹120余处,城内金东门、银北门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犹存。兴化创新地将文物保护与文明实践有机结合,活化利用优秀历史建筑,使其成为文明创建的重要阵地。范仲淹主政兴化期间,曾创建文庙,设立学宫。近两年,该市在文庙旧址及邻近古建筑群中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让市民在品味建筑之美、感悟悠远文脉的同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明素养。
位于八字桥文化广场的四牌楼,是兴化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地标,楼内高悬47方匾额。为讲好历史故事,发挥教育功能,兴化将牌楼匾额复刻至儒学街广场前的文化墙上,并详加注解介绍匾额文字及涉及的历史人物。如今在兴化,古代儒学教育的殿堂化身为文明实践基地,旧时文人的私家书斋变作市民共享的阅读空间。“兴化实践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善于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讲好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更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邵如柏介绍,各地还积极挖掘历史故事,选树乡贤楷模,善用传统文化资源,让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滋养。
“以文化人”滋养城市文明
当下时节,兴化万亩荷塘景区内,荷花绽放,生机盎然。兴化以独特的垛田景观为基底,倾力打造“四季花海”,有力推动了当地农文旅深度融合。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样在非遗传承中熠熠生辉。
兴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目前拥有各级“非遗”项目124项,大多浸润着浓郁的水乡风情。其中,兴化垛田是名副其实的“双世遗”。作为世界级遗产,垛田所蕴含的“以文化人”教育价值,对未成年人成长意义深远。兴化组织青少年参与垛田非遗传承实践,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先民的生态智慧,在劳动中塑造优秀品格。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之路,本身就是兴化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利用的生动实践。”兴化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在申报过程中,兴化深入挖掘研究垛田,提炼其核心文化价值,积极为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创造条件。同时,对新公布及提档升级的文保单位全面落实“四有”工作。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兴化垛田等2个项目成功入选。
“兴化是建在垛上的城市。垛田,无疑是兴化最具辨识度的名片。”兴化市垛田研究会会长刘春龙强调,垛田不仅彰显了兴化先民永不屈服的治水精神,更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农耕文明智慧。兴化持续深化对垛田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从中凝练出“垒土成垛、择高向上”的城市精神。“这种精神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引领广泛参与,使文明创建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并转化为引领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的兴化先贤郑板桥,其著名的题画诗深刻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此诗。在“苏超”举办期间,位于兴化金东门景区的郑板桥故居吸引了众多游客。“郑板桥一生为民、惠民、忧民、安民,其民本思想和廉洁作风,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研究与汲取。”景区运营部工作人员介绍,讲解中特别注重突出其民本思想。此外,兴化还建有郑板桥主题竹石园,延续其精神风骨。
城市更新提升幸福温度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以文化人”的实践,最终要落脚于提升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兴化遵循“为民、利民、惠民、靠民”的理念,持续做实城市“里子”,在文明创建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扮靓城市“颜值”,更注重提升城市“温度”。
多年来,东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持续稳步推进。这条300多米长的老街,传统风貌得以精心保护和延续。街区西侧,坐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池斋”药店。
创建于清康熙六十年左右的“上池斋”药店,一贯恪守“购料地道、选料考究、制料精良”的医药职业道德规范,其恪守的“诚信”之道,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典范。历经多次维修,“上池斋”风采依旧。“老街出新后,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药店还开发了酸梅汤、花茶、香包等特色文创产品。”药店负责人曹雨林介绍。
“以前房屋老旧,室内配套设施不全。改造至今已经5年,住得特别舒适。”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魏家古宅是清代民居,66岁的第五代居民魏新义感慨道,“当时更新改造用了约40天,包括统一修整外墙、做屋顶防水、完善排水网线等基础设施,这实实在在地改善了我们的居住环境。政府还有补贴政策,我们只需承担新增材料50%的费用。”
东门和北门历史文化街区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东门保护范围总面积7.96公顷,已累计改造百余户民宅,提档升级46家店铺;北门保护范围总面积达23.71公顷。据悉,兴化将结合城市更新,重点围绕“两街一镇”,做好活化利用文章。兴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王健生透露,下半年将实施北门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提升、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业态调整优化以及北门兴化议事厅建设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从更广层面看,在和谐宜居城市建设上,兴化成果丰硕:83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水平全省领先;88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4个农贸市场完成改造升级,42家单位开放共享停车位,4.2万个公共充电插口实行“居民电价”,让发展成果化作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