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浪漫,滨江占一半。”昨天傍晚,摄影博主蒋伟国出现在南通滨江,架起相机,捕捉那一抹醉人的日落。余晖洒在宽阔的江面上,波光粼粼,百舸争流;远处的五山层峦叠翠,与江水相映成趣。岸边,市民们或悠闲散步,或静坐赏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徐徐展开。
揽一城秋色入怀,最是人间好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曾驻足点赞的南通滨江,如今已织就一幅全国生态修复的锦绣长卷。近年来,南通持续以工笔画细致描摹“青绿江山图”,五山地区成为“长江大保护样板区、生态旅游新地标、幸福生活示范地”。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今年全国生态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南通这座滨江之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曾几何时,滨江工厂林立,码头喧嚣,生态亮起“红灯”。2016年起,南通以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为突破口,累计投入120亿元,整体搬迁码头,关停203家“散乱污”企业,修复12公里长江岸线,新增超6平方公里森林绿地。轰鸣的工业码头,蝶变为市民流连的“城市客厅”。
科学修复唤醒山水记忆。2018—2024年,主城区崇川区PM2.5年均浓度从41微克/立方米降至25.1微克/立方米,2024年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12个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保持100%。崇川区获评生态环境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逐绿而行大江焕新颜——南通市高质量建设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入选2024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案例库(全省仅3例);探索形成“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实现资源升值溢价”“都市绿色生态圈激发经济活力”等“两山”转化模式,走出了“城市客厅”的“两山”转化有效路径。
更深远的变化厚植于南通全域,并澎湃为区域协同的绿色动能。我市出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对全市444个陆域、132个近岸海域单元严格管控,推进1639个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程项目;生物多样性科普体验馆建成开馆,布设江豚水下声学实时监测、鸟类AI智能监测等系统,累计记录物种3983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全省领先。依托日益丰厚的生态本底,南通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国之大者”的战略机遇,将“两山”理念融入区域协同血脉,全力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与上海、苏州等“近邻”深化生态共保、污染联治,竞逐区域一体化“绿色赛道”。量身定制政策“礼包”,推动605家企业“一企一策”绿色升级;创新环评审批与排污管理机制,为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保障中石油蓝海新材料、华峰瑞讯生物材料等百亿级“绿巨人”按世界一流环保标准拔节生长。
产业筋骨,在绿色转型中重塑。
八月盛夏,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运转繁忙,厂区天蓝水清,草木吐绿,企业累计投入近百亿元,用于绿色低碳发展,开展“近零碳”电炉及“风、光、储”等绿色能源项目;中集环科率先建成行业内首条粉末喷涂生产线,从源头大幅降低涂料中VOCs含量,实现超低排放;联发纺织系统实施织机系统优化升级改造、络筒机优化升级和定型机废气热回收改造等,产品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这些车间里的“绿色革命”,正是南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含绿量”不断提升的缩影。我市加快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发挥绿色工厂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绿色工厂培育机制。“我们建立绿色工厂培育库、绿色技改项目清单库,落实动态管理机制,引导企业开展能效提升改造,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省级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省级105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去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48场供需对接活动,为超3900家企业搭建对话平台,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十四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降低10%。
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领跑”、未来产业“播种”,好山好水孕育好“钱景”。南通围绕海洋装备、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7个新赛道,推动一批对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具有牵引作用的新兴产业项目落地。今年1—6月,全市六大产业集群实现产值6931.3亿元,同比增长7.5%。
两组关键数据,奏响南通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最强音:2024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居全国万亿城市第2位;与此同时,全市PM2.5年均浓度锁定25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省考以上断面水质100%稳定达标。半城江风浩荡的浪漫,半城点绿成金的活力,在这座江海交汇之城,得到了最温暖、最有力的诠释。
本报记者 彭军君 严春花 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