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昊轩 记者 陈婷
黄海之滨,鹤翔晴空,鹿逐沃野;绵延林海与千里海疆交相辉映,满眼绿意铺展成画。
如今的盐城,这座湿地之城正以蓬勃生机,书写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鲜活答卷。
绿色生态是盐城最鲜明的底色、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盐城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市域样板。
绘就和谐共生的湿地画卷
东台川水湾的蜕变,是盐城湿地修复的生动注脚。曾经的养殖区与干涸岸线,经过一年多精心修复,已重现滨海湿地的原始风貌。如今这里鸟鸣清脆,成为迁徙候鸟的“高档新居”。日前,盐城“让自然做功:NbS的世遗答卷”项目入选全国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为江苏唯一。
自2022年起,在中央专项资金支持下,我市在东台、射阳典型海岸带区域,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论,开展海堤生态化改造、海岸线整治提升和湿地系统修复等工程。项目总面积2140公顷,其中退渔还湿修复面积1128.69公顷,植被覆盖率从4%提升到58%,鸟类由4万余只增至6万余只,盐沼碳汇量年增超1.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作为中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黄海湿地以独特生态环境和丰富生物多样性,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典范。为守护这片瑰宝,盐城积极实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生态修复工程,成功打造条子泥“720”高潮位栖息地、建川鸟类友好型种植基地等标杆项目。“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持之以恒的守护,让盐城湿地活力倍增。目前,全市湿地保有量76.96万公顷,占全省总量的27.2%;湿地保护率达50.9%,位居全省第三。生物多样性“家谱”持续扩容,记录鸟类达447种,接近全国三分之一;通过“人工扩群、野化训练、自然繁衍”三级保护模式,39年间麋鹿种群从39头壮大至8502头,建成全球最大麋鹿基因库。
在互花米草治理中,盐城探索出“高滩旋耕+中滩围淹+低滩深埋”等高效模式,累计除治27.6万亩,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全省三分之二,提前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相关经验获国家林草局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同时,条子泥、金沙湖、蟒蛇河等多个项目入选国家山水工程、江苏最美生态修复案例,尽显生态修复的“盐城智慧”。 书写点绿成金的发展新篇
条子泥湿地观鸟经济日渐升温,黄海森林公园森林康养解锁生态旅游新场景……盐城在厚植生态底色的同时,积极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让“生态资源”变身“生态产业”,最终实现“生态富民”。
拓展“两山”转化通道,变“高颜值”为“高价值”。率先制定全国首个陆海生态产品统筹核算技术标准,全市生态资产存量价值已达19.9万亿元。建立全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组织开展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开展全省首个盐沼湿地蓝碳项目开发与碳汇交易试点,实现固碳、低碳和降碳协同发力、整体提效。
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深化文旅融合,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超6500万人次,增长30%以上,增幅全省最高,获评“文旅美誉度领军城市”称号。建湖淮剧小镇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海1号旅游公路入选全国交旅融合示范案例,滨海湿地旅游线路成为全国特色生态旅游线路。
紧扣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盐城将丰富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黄海之滨的滩涂上,白色风车与蓝色光伏电板构成壮阔图景——
截至2025年6月,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1993万千瓦,1月至6月新能源发电176.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70%,绿电家底愈发厚实;碳足迹认证、零碳园区建设领跑全国,以全省最多的绿电直连试点、国家低碳示范工程,交出“双碳”战略的盐城答卷。
在绿色能源引领下,盐城产业结构加速优化。传统产业“破茧重生”,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汽车产业表现亮眼,2025年上半年产销整车分别达19.25万辆和19.38万辆,实现产值387.9亿元。围绕“3+X”新赛道,突出“产业需求+场景应用”,发布首批十大机会需求清单与十大能力案例清单,通过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构建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守护蓝天白云碧水净土
串场河如碧色丝带穿城而过,河东湿地鸥鹭翔集,河西湖荡莲叶田田,42处城市公园与136个口袋花园星罗棋布……盐城以“绿带绕城、水脉交织、多园竞秀”为理念,倾力打造绿色宜居的“湿地之城”。
对于百姓而言,环境改善的幸福感更多来自看得到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近年来,盐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水清岸绿”已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标配”:
——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向好。2024年,全市环境空气综合指数3.32,居全省第二,其中,9月份环境空气综合指数排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八,全年优良天数共计317天,优良率达86.6%,居全省首位。
——地表水环境质量跻身全省第一方阵。2025年上半年,全市17个国考断面中16个达Ⅲ类及以上水质,占比94.1%;51个省考及以上断面49个达标,占比96.1%;21个主要入海河流断面19个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占比90.5%;13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2024年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2025年上半年,危险废物填埋率降至19.3%,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农村生活污水已完成治理(管控)行政村1444个,治理(管控)率73%,位居三类地区第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保持在90%以上。
植绿、爱绿、护绿,更多盐碱荒滩变绿洲。2021年以来,盐城新造成片林7.21万亩,其中新增造林面积3.21万亩、位列全省第二;林木覆盖率达25.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1%,绿色画卷愈发楚楚动人。
打开盐城,其实就是打开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场景:鸟儿驻足流连,城市绿意盎然,市民用心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与湿地相融相生,勾勒出亮丽的生态底色。未来,盐城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创新,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市域典范而努力,让这座生态之城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美丽中国建设续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