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柯季 记者 杨宝岭
建设产业科创名城,始终是扬州城市发展的“主航道”。
今年以来,扬州交出一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力答卷”:国家青年人才专项、省市联合基础研究、省技术创新中心、省概念验证中心等重大专项实现“零的突破”;27个项目斩获省科学技术奖,较上年实现翻倍增长;航天锂电、纳力新材料跻身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51家企业获评省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
硬核成绩的背后,是走产业科创之路的坚定选择。在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扬州如何以企业为核、产业为基、生态为壤,持续刷新科技创新的“扬州速度”?
从“单点突围”到“生态聚能”,筑牢创新主体根基
企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主力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夯实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活力从“单点突破”质变为“生态迸发”。
近日,在2025(第二届)认证赋能江苏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我市企业扬杰科技捧回全国首张芯片国产化证书,标志着该企业实现了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链条自主可控。
“这款芯片是公司销售额增长最快、应用场景最广的核心产品,广泛服务于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汽车电子等领域。”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经理范锋斌介绍。
作为国内半导体分立器件领域领军企业,扬杰科技在“十四五”期间深耕“研发驱动、自主可控”之路,五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近15亿元,手握717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26项),自主技术“护城河”越筑越牢,成功打破国外巨头在高端功率半导体芯片市场的垄断。
扬杰科技的创新故事在扬州不是个例。江苏泽景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车载智能座舱多模态感知与沉浸式显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目联合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蔚来汽车协同攻关,构建起“人—车—环境”高效协同的感知交互模型,其研发的智能座舱产品已在蔚来、红旗、理想等车企大规模装车,截至2024年累计装车量超150万辆,不仅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技术升级,更提升了我国汽车智能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近年来,扬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重点培育高科技、高成长、高价值企业。
“我们将通过选种、育苗、培优全流程发力,制定科技招商提质增效举措,开展招商对接、项目路演等活动,确保今年全年招引科技型企业1000家以上、重点科技企业超400家,完成3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3000家有效高企培育的目标。”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链条完善”到“生态繁茂”,激活产业升级动能
建设产业科创名城,关键在于集聚创新要素、促进产业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扬州把科技招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组建科技招商工作专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招引拥有“独门绝技”的科技型企业。
2022年,扬州探索突破行政区划、体制机制限制,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理念,在上海、深圳等科创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域外创新中心,采用“人才创新—离岸孵化—在岸转化”的“钟摆模式”,有效破解了创新资源承载力不足、创新要素吸引力不强等发展桎梏。
截至目前,扬州已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苏州、武汉等地布局建设了13家域外创新中心,实现了域外创新中心县、市、区板块全覆盖,累计吸引147家科技型团队和企业入驻孵化、154家企业在扬注册。
“今年,我们将在更大范围链接创新资源,力争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域外创新中心建设全覆盖,新增入驻孵化企业150家,新增在扬注册企业120家,完成新增开票收入超亿元的目标。”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坐落于生态科技新城的“市域科创中心”聚焦全市“613”产业体系,加速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招引高层次人才、科创平台和科技型企业,构建全生命周期孵化链条,正全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研发产业和总部经济高地。
“我们将加强市级统筹,明确目标定位、产业分类、功能布局和入驻政策,健全跨区域协调机制,让中心成为扬州产业科创和研发经济的策源地、发动机、桥头堡。”生态科技新城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人才“揭榜挂帅”助企专项行动,则为产业创新、产学研协同架起便捷桥梁。
今年,扬州连续第5年启动该项行动,围绕关键领域技术难题发布需求榜单,让科技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面对面”对接。“我们将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助力企业突破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五年来,“揭榜挂帅”行动累计服务企业超1100家,征集技术创新需求1800余项,促成技术转移合作376项,总金额超3亿元。
从“政策护航”到“场景赋能”,厚植创新发展土壤
近日,在市区一家物流站点,无人配送车稳稳停下,工作人员快速卸下包裹。“我们现有10辆无人配送车,负责站点与菜鸟驿站之间的取送件,每天往返4趟,成本较以往降低了35%以上。”某快递公司运营负责人李春仁说。
这些由扬州宇晟通公司与九识智能合作推出的无人配送车,目前已在申通、圆通、韵达等快递网点投入使用约50台,今年计划新增投放80台,未来还将拓展至园区接驳、医药配送、即时零售等场景。
去年6月,扬州发布《关于加快应用场景建设推动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场景建设作为培育新动能的核心抓手;今年3月,首次成体系发布109项创新应用场景清单,涵盖44个场景机会清单与65个场景能力清单,开启系统化场景建设新篇章。
“我们要把企业供需对接从会议室搬到生产线、实验室,让新技术从‘纸上’落到‘地上’。”扬州市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林铃表示,将围绕“613”产业体系持续开展场景对接活动,让创新成果加速融入产业发展。
除了应用场景建设,政策与法规的护航让创新更有底气。今年6月,扬州发布《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推动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的意见》,从10个方面提出具体支持举措,破解科技创新堵点难点;去年3月,全国首部以产业科创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扬州市产业科创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以法治力量为产业科创保驾护航。
科创平台建设的完善,则为创新提供了坚实载体。扬州已构建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现有科创载体166家,入驻企业超5000家。作为邗江区科技创新核心载体的扬州高新智创园,去年完成升级改造,形成“研发+孵化+加速”的全链条生态,今年成功获批江苏省首批标杆孵化器。
“园区常态化在孵企业达155家,新大楼落成一年就招引了34个项目,其中博士创业项目占70%,还有2个院士项目。”邗江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徐璐介绍,未来园区将打造长三角智能制造与生物健康领域的创新策源地。
“十四五”期间,扬州科创实力全面跃升:高新技术企业从1600家增至2516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726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从2.14%提至2.6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2.6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2亿元,成功跻身中国科创百强城市第29位。
“面向‘十五五’,扬州将以打造长三角有竞争力的产业科创高地为目标,深化产学研协同、强化科技招商、优化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产业科创名城的品牌更加闪亮。”市科技局局长陈江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