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董鑫
通讯员 戚汪平 陆鑫
提及和美乡村建设,水乡兴化是绕不开的标杆——去年获批全省唯一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花海森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片区纳入省级试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数量更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一。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11月,记者在兴化采访发现,当地通过创设片区发展促进委员会,打破地域限制,整合优势资源,蹚出了一条以片区党建共建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特色路径。
片区“牵线”,跨镇的村路明年通车
这段时间,千垛镇东旺村党总支书记杨律很关注一条村路的施工进展。但这条路既不在东旺村,也不在千垛镇,而是在“隔壁”的沙沟镇。
原来,兴化最火的千垛景区在东旺村,每到旅游旺季,村内的民宿、农家乐供不应求。而靠着千垛景区的沙沟镇崔垛新村,有个400多平方米的阳光宴会厅,可同时容纳300多人就餐,附近还有渔文化体验园民宿。这条坑洼路若能修好,游客在两村往来就方便多了。
虽是“两全其美”,但毕竟涉及两镇,如何协调?在“花海森林”片区发展促进委员会的“牵线”下,事项很快敲定,新路将在明年千垛菜花旅游季前通车。
“花海森林”片区覆盖千垛镇、沙沟镇、兴东镇的15个村,兴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许兵介绍,该市坚持“党建引领、全域统筹、整体推进”思路,创设片区发展促进委员会,不仅有乡镇主官和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负责人,还有省委驻兴化市乡村振兴工作队,除了定期召开全体会议、专题会议研究片区事项,还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一体推进15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实现聚合空间、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在更深层次推进村庄抱团发展。
抱团共赢,四村联手建起气派民宿
在千垛镇草王村,由闲置老学校改建的草堰港湾民宿即将投入运营。民宿建有60间客房,配套餐厅、文娱中心等设施。建这么气派的民宿,钱从哪来?
答案是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由“花海森林”片区发展促进委员会牵头,帮助千垛镇马港村、李南村、姜戴村3个村争取到省级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省委驻兴化市乡村振兴工作队整合项目资金130万元帮扶草王村,剩下的由千垛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承担,收益由“一镇四村”根据出资比例享有。
“片区经过多方沟通比选,将民宿转租给扬州一家文旅公司运营。对方看中了民宿位置靠近水上森林景区和草堰港遗址。”“花海森林”片区发展促进委员会委员、草王村第一书记张琦说,前5年每年租金60万元,不仅增强乡村“造血”功能、带动就业富民,还实现了片区内文旅业态的协同发展、共建共赢。
在千垛镇陈杨村,泰州澳海水产品有限公司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为技术依托,研发并培育兴化本土青白螺蛳新品系“兴螺1号”和“白螺1号”,为螺蛳全产业链发展奠定基础,带动片区产业发展。
以项目带动村庄发展,缺钱是最大“拦路虎”。片区组织乡镇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公司申请“兴村易贷”低息信贷产品。兴化市级层面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符合条件的项目可享受贴息。目前,片区内已发放贴息2笔,金额共30.96万元。“花海森林”片区还探索构建湖荡湿地价值实现、“小田变大田”综合改革等6项机制,牵引实施项目64个。
推广“组格制”,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前不久,兴东镇周韩村“组格长”邹贻锋又化解了一桩矛盾。村里2000多亩高标准农田承包给了种粮大户,一些村民则在农田边角种蔬菜。种粮大户在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时,不慎洒入菜地导致蔬菜受损,村民集体找上村里和种粮大户讨要赔偿。
“这田本来就是人家承包的,你们怎么能在上面种菜呢?”邹贻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光是溢出面积和管理费,村集体每年增收20多万元,要不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天然气入户补贴从哪来?”
遵循“试点先行、全域推进”思路,在现有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片区发展促进委员会在周韩村探索“组格制”基层治理新模式,建立“镇领导包片、村书记包村、组格长包组”的三级组织架构,推行简单问题现场办、一般问题村居办、复杂问题片区办、疑难问题镇级办、办结问题跟踪访的“四办一访”问题闭环处理机制。去年,兴东镇招募“组格长”310人,解决各类问题400个。目前,该模式正在片区内其他乡镇逐步推广。
把更多资源要素汇聚到片区,片区发展促进委员会组织镇村联动培养“兴村共富”红色合伙人33名,带动810名“新农人”就业创业;统筹“流动便民服务共富车”开展培技赋能、科技富农、健康义诊等便民服务,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49场、服务群众5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