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唐 悦
“这绝对是个重磅好消息,临床上有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都在等待这一天。”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钱晓云得知人工耳蜗纳入集采和医保后感慨道。我国重度及以上听障患者估算有600万人,但昂贵的人工耳蜗令这一特殊群体望而却步。
省医保局会同省财政厅、省卫健委等部门及时研究调整人工耳蜗医保支付政策,明确自今年12月1日起,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个人自付费用缩减90%,耳聋患者支付2万元左右就可以重获“新声”。
无声的困境,患者的期盼
“突发性耳聋后,感觉天都塌了。”患者黄豆豆是一家企业技术人员,前年因不明原因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原来的工作岗位他已无法胜任,不得不辞职求医,当得知人工耳蜗是唯一解决方案时,他仿佛看到了希望,但高达30万元的费用,让全家人一筹莫展。听到人工耳蜗进入集采和医保的消息后,他兴奋不已,正在做手术的准备。
钱晓云从事耳鼻咽喉科临床近30年,遇到过很多像黄豆豆这样的病患,大部分人都因高昂费用错过人工耳蜗植入的最佳时期。钱晓云告诉记者,听力障碍居全国五类残疾之首。抽样调查显示,全国重度及以上耳聋人群约有6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听力报告白皮书显示,15%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四成是60岁以上老年人。老年人中患有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比例高达65%。
钱晓云解释道,在全生命周期中,致聋因素很多,基因异常、母亲孕期病毒感染、早产等都可能导致先天性耳聋;而中耳炎症、噪声侵害、药物致聋、老龄化程度加深等也是后天致聋的重要因素。初步预测,全国需要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至少500万人。但到去年底,全国植入人工耳蜗患者只有13万人,江苏仅7000人,大部分患者受制于费用与重获听力失之交臂。
政策变革,障碍破除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在江苏落地,同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道“无形的墙”正在消除。曾经动辄数十万元的人工耳蜗,如今单套价格已大幅下降。叠加医保报销政策,患者个人自付压力显著减轻。
省医保局副局长陈亮介绍,江苏在听力残疾儿童保障方面早有探索,2010年率先将电子耳蜗植入手术、电子耳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但电子耳蜗仅限6周岁以下儿童使用支付。2022年,江苏将电子耳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的儿童年龄拓宽到0—14周岁。
“此次人工耳蜗医保支付政策优化调整,在延续保障儿童待遇的基础上,将受益人群范围拓展到全年龄段。”陈亮表示,该政策是江苏医保今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听障人群享受人工耳蜗“集采降价+医保报销”双重政策红利后,人工耳蜗价格将从过去的20万—30万元,降到5万元左右,个人自付只需2万—3万元。集采后,受益人群扩大到全年龄段,可报销产品目录扩大到世界主流人工耳蜗产品。
南京鼓楼医院是江苏最早的人工耳蜗定点手术医院,在该院做植入手术且享受政府补贴的儿童目前已超2000例。他们很幸运地重回有声世界,早发现、早治疗、早受益,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他们经过术后的语言康复训练后,能获得听觉和言语的正常发育,完全可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钱晓云补充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出现重度听力损失,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干预,老年性耳聋的干预率不足1%。随着政策的普惠,他们也将享受更优质的康复生活。”
植入希望,听见幸福
政策的变革为无数家庭带去希望。“3岁时,我的右耳就因中耳炎发展成乳突炎而丧失听力。单侧聋在我国不被认定为听力残疾,但我的生活却因此残缺。”南京患者张中林回忆道,“天有不测风云,53岁时,我的左耳突发性耳聋。这下完全听不到声音,工作业务都被迫停止。”
为了恢复正常生活,张中林于2020年全自费28万元,在左侧做了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术,“为了工作和生活,还是硬着头皮自费做了手术,恢复了左侧听力。”
张中林长期关注这项改革进程,并成为中国聋人协会人工耳蜗植入者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探索患者间的自助互助,开展术后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器具维护和政策宣讲等。“花费两三万元,就能让听障者重回有声世界,这项改革是无价的。”张中林准备近期给右侧耳朵做手术。
11月9日,南京鼓楼医院培训基地,张中林组织了一场成人口语听障者线下培训,大家大声朗读诗歌,笑声满堂。云静的父亲高龄失聪,云静坚持给父亲植入人工耳蜗,改善生活质量。术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老人一直不肯开口说话。云静找到张中林和江苏听力辅助公益团队,让老人参与康复训练。如今,老爷子不但能开口说话,精神也越来越矍铄。云静全程陪伴父亲康复训练,并加入公益康复队伍。
钱晓云坦言:“人工耳蜗植入是四级手术,难度系数很高。集采和医保政策全面铺开后,医生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将让这项限制性技术得以推广,更高效更安全地惠及广大听障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