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一凡
智慧交流碰撞、项目签约合作、企业纳贤揽才……近日,2025淮海人才发展大会上,一场场诚意满满、干货十足的“双向奔赴”精彩上演。这次大会,彰显了徐州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的深刻理解与坚实行动。
一座城市的发展动能从哪里来?
答案,或许就藏在日益攀升的人才数据里。截至2024年年底,徐州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91万人,高层次人才超16万人,高技能人才超38万人,“十四五”期间共招引大学毕业生近25万人。在徐高校毕业生留徐率逐年提升,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和省双创人才入选率均居江苏前列。
每一份投出的简历,都是一次信任的托付;每一次留下的选择,都是一座城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就读于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庞意鹏,如今选择在徐州创业,开办了徐州柔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从来徐州读本科开始,庞意鹏在徐州已经8个年头,谈起为何在徐州创业,他坦言:“不仅是产业环境成熟、生活成本适中,更因为这里有实实在在的归属感。”
回想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从公司注册、财务代账,到社保补贴、创业培训,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提供了几乎全方位的帮扶。”令他印象深刻的是,2023年参加由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组织的北京大学创业精英培训班。“那是我第一次去北大,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年轻人一起交流,眼界大开。”
“十四五”以来,徐州持续构建“引育用留”机制,推出涵盖安居、创业、科研的多层次政策体系。从“生活补贴”到“购房券”,从“一次性创业补贴”到“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绿色通道”,从“人才码”一码通办到“企业人才定制培养”……徐州正以城之名,向八方英才敞开怀抱。
如今的徐州,越来越多像庞意鹏这样的青年人才真切感受到徐州爱才、引才、用才的满满诚意。而完善的政策体系与优质的创业环境,让徐州从曾经的“人才输出地”逐渐蜕变为各方英才竞相奔赴的“人才强磁场”。
作为在徐州学习生活多年的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庞意鹏对这里的人才吸引力有着双重的认可:“徐州不仅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沃土,其成熟的产业生态更让我的技术能够迅速落地。我和我的团队都选择扎根这里,正是因为看到了徐州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广阔舞台。”
人才结构的优化与城市能级的提升正形成良性循环。2024年,“343”创新产业集群规模达7800亿元,徐州成功跻身全国制造业百强第21位。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一座城市突破资源瓶颈、迈向未来的精彩蝶变。
“除了省内毕业生,从山东、安徽甚至东北来的年轻人也明显增多。”庞意鹏补充道,“这说明徐州的城市辐射力在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人才服务的质效也在同步提升。“现在办理人才落户,手机上就能预审,材料一次递交,最快当天办结。”庞意鹏说。
“十四五”以来,徐州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推动人才服务“一网通办”“一码畅享”,让人才引进的“最后一公里”更加畅通。同时,出台《青年人才生活补贴实施细则》,以最大诚意、最实举措、最优服务,让人才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角。
从宏观数据的持续攀升,到个体选择的真实汇聚,徐州这座“有温度的城市”,正以奋斗的精神、奔跑的姿态,吸引更多年轻人留下来、扎下根、创成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