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 洁
法国时间11月21日至23日,以南京大屠杀史实为基础创作的江苏原创舞剧《记忆深处》在巴黎喜歌剧院连演3场。22日演出谢幕时,全场观众自发起立鼓掌长达10分钟,啜泣声此起彼伏,有人默默拭泪,有人紧握双手——这座拥有300余年历史的欧洲艺术殿堂,被一段来自东方的苦难记忆深深触动。
始建于1714年的巴黎喜歌剧院,与巴黎歌剧院、法兰西喜剧院并称“法国三大国立剧院”。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记忆深处》在此上演,不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也是一次在世界舞台上的郑重讲述。
该剧以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所著《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为精神线索,通过极具张力的舞蹈语言,再现1937年南京沦陷后的至暗时刻。剧中真实刻画了德国人约翰·拉贝设立安全区、美国教师明妮·魏特琳庇护妇孺、幸存者李秀英带伤挺立、日本士兵东史郎晚年忏悔等,从多重视角还原历史真相。谢幕时,舞台布幕投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单及国际友人肖像,全体演员双手捧起烛火,以无声仪式缅怀死难同胞。
该剧是首部登上法国三大国立剧院的中国现当代题材舞剧,实现历史性突破。
多位观众在接受新华社、《欧洲时报》等采访时表示深受震撼。观众克洛迪娜坦言,舞剧呈现的人间惨剧和演员们的高水平演出令她几度落泪。她计划去阅读更多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史料,“历史不能被遗忘”。观众费迪说,日军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暴行骇人听闻,日本至今都未能正视历史、反省罪责。舞剧通过艺术纪念历史,“避免遗忘,才能避免历史重演”。历史教师皮埃尔表示,欧洲学校不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也很少谈论日本在亚洲的战争罪行,因此这段历史对欧洲观众来说,是“相当不为人知,却非常悲惨的”。他称赞舞剧“深刻、壮美、精雕细琢”,传递出非常强烈的情感,让观众有很细腻的感受。
演出引发法国主流媒体高度关注。《世界报》整版评价其为“极高艺术浓度的历史记忆”,指出“通过张纯如的视角展现历史,具有国际理解度,是法国观众首次直接接触该题材”;《费加罗夫人》称舞者“把记忆刻在肌肤上”;《玛丽安娜》则强调这是法国长期忽视但须面对的历史,群舞呈现“痛苦具象化且不可回避”。
演出还特别邀请3位外籍演员加盟。德国舞者马克西米利安·鲁普(饰拉贝)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参演前对南京大屠杀知之甚少,因为太过惨烈,“读张纯如的书时常常不得不中途停下,第二天才能继续”;美国舞者凯西·诺科米斯坦言出演魏特琳“不仅是艺术责任,更是人性共鸣”;日本舞者富冈櫂(饰东史郎)表示:“我能理解他的悔恨,但无法认同军国主义。”
不少到场观演的旅法华人也在社交媒体自发分享感受。一位观众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和法国人哭成一团的情景:“毫不夸张,我从头哭到尾,情绪完全失控,我能清晰听到身边的啜泣声。谢幕时,掌声久久不息,如潮水般涌来,成了我最后痛哭的掩护。听到周围不断响起‘太棒了!绝妙’的赞叹,这让我无比欣慰,这段历史真正走进了外国人的心里。”还有一位旅居法国30余年的博主用视频记录下谢幕时的动人场景,并写道:“舞者脊梁弯成问号,又挺立为感叹号;那些悬垂的手臂不是凋零,而是在虚空里打捞沉没的记忆。视频承载的远不止掌声,更是一个民族将伤痛淬炼成艺术的勇气,隔着语言与国界,听见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法国前总理贝尔纳·卡泽纳夫、影星苏菲·玛索等到现场观演,并盛赞这部作品“有力量、有情感、独一无二”。演出结束后,一位法国老太太特意找到剧组工作人员,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动情地说:“太有力量了!我从未看过如此独一无二的作品——我完全理解你们。”
导演佟睿睿深受触动:“这一刻值得永远铭记。舞者的表达超越了语言与文化的隔阂,我们的记忆,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记忆。”
“看到法国观众眼含热泪、自发起立鼓掌,我更加确信,真实的历史与真诚的艺术,终能跨越文化隔阂。”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王莉透露,“3场演出门票早早售罄,观众中90%为外国人士,多家演出经纪机构、剧院,以及部分城市代表当场向我们发出巡演邀请。”
《记忆深处》在巴黎的成功上演,标志着中国重大历史题材首次以当代表达进入法国国家级剧院,实现在欧洲主流文化空间的集中呈现。这不仅探索出中国当代舞台艺术“走出去”的新范式,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世界更多听见来自东方战场的历史回响,增进对中华民族铭记苦难、珍爱和平的精神理解。
据悉,自2017年创排以来,《记忆深处》已在国内演出80余场。此次赴欧首演,旨在以艺术方式向世界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传递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坚定立场——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人类共同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