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围绕群众健康打造全国县域医共体改革样本
2025-09-15 07:54: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安 莹

每天上午,东台市临塔村村医姚循都会在卫生室门前接收一架精准悬停的无人机,从货舱内取出当天村民需要的药品,同时将采集的村民血液标本放进去,8分钟后,无人机抵达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当天下午,检验结果即可精准反馈。

从“人等药”到“药等人”,从送检奔波到“朝采夕达”,一条由无人机织就的“空中生命通道”,成为东台县域医共体的又一创新应用,折射出东台市医共体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

这场改革源于严峻的现实挑战。东台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崔海坦言,由于历史原因,东台人口严重老龄化,2024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39.83%,导致医保基金长期收不抵支。东台与上海、南京等医疗中心联系紧密,出行十分方便,病人异地就医占比高达35%左右。基层能力越来越弱,基层医疗机构面临崩盘风险。由此带来连锁反应,医务人员收入下降,优秀医疗骨干留不住。

群众要身体健康、医生要合理收入、医院要生存发展、医保要资金高效、政府要民生保障,这五方主体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同向发力、利益兼顾?东台医共体改革,首要目标便是建立协同共赢机制。

所谓医共体,即医疗共同体。全市2所牵头医院、24个镇卫生院、341个村卫生室归成一个“共同体”,作为“龙头”的东台市人民医院和东台市中医院各管理一个健康片区,全市形成一张“医疗网”,让优质资源直达末梢。这张“网”以数字技术为支撑。2021年底,东台市投资3500万元,高标准建成“数字健康驾驶舱”,以之为中枢,以一体布局的“十大中心”为骨架,搭建起高效运转的数字平台。目前,共享功能已从10项拓展至20项,东台市级医院的专家资源、检验能力、药品储备等,通过数字链路向乡村延伸,实现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集中统筹管理,有效提升了整体服务水平、质量效率和群众就医便捷性。

比如,在东台医共体改革中,村医的诊疗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临塔村卫生室,医生的电脑上,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清晰呈现,从病史到用药记录、从体检数据到影像资料一目了然。系统会根据患者症状智能推荐诊疗方案,并实时连接上级医院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在开药方面,村医也有了“智慧助手”:AI融入前置审方,实时分析,提供用药指导。全市2496名医生每天为患者开具的药物处方,通过信息化手段做到每方必审、每方必查,实施药品“拆零销售”“存量监控”,以最小剂量实现精准治疗。

“有了科技助力,给村医装上‘智慧翅膀’,农村医疗水平大大提高。”姚循感慨。

改革刀刃向内,体制机制创新率先突破。针对医保基金,东台突破传统支付模式,将医保基金、财政资金、公卫资金全部“打成一个包”交给医共体整体统筹,创新采取“总额包干、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支付方式,实行医共体医保总额预算管理,按月拨付、年终清算,结余拨付给医共体。

改革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打破医院的“围墙”,改变着百万市民的就医体验。在东台市健康随访中心的智能大屏上,23.6万重点人群的健康数据实时跳动。这是覆盖全市的健康管理系统,10个专病中心管理的慢性病患者、341个村卫生室跟踪的高危人群、24家乡镇卫生院负责的日常随访……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到居家老人的上门医疗服务,东台市通过创新机制和技术赋能,构建起“防—筛—诊—治—康”的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改革释放出惊人的效能。2025年上半年,医共体28家成员单位医疗总费用同比下降5.87%,医保统筹基金同比下降9.72%。患者门诊次均费用从改革前的236.4元降至217.9元,同比下降7.8%;住院次均费用下降18.84%,市域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基层诊疗量占比达75%左右。医共体“提质、增效、控费”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国家卫健委在这里连办3期全国医共体建设培训会,改革经验更是走进联合国讲坛,获世界卫生组织项目支持。

无人机的每一次起飞,都见证着“基层接得住,患者留得下”的良性循环。患者不再为了一盒药、一次检查奔波数十公里,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医保基金压力得以缓解,医院业务量回升,医生价值得到更好体现;政府守护民生的承诺,在这一项项扎实落地的举措中化为现实。

改革启示录 >>>

以“改”促“共”

以“智”提“质”

东台市卫生健康委

东台深化改革,系统重构县域医疗体系,打造在政府主导下的一个以群众健康为根本导向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一是体制创新打破行政壁垒。建立书记、市长为“双召集人”的推进机制,成立医共体运营发展中心,构建“运营中心+成员单位”新模式,实现人员、财务、药耗、医保、技术、信息“六统筹”。

二是数智技术重构服务流程。建成数字健康驾驶舱,集中审方、影像心电、无人机调度等“十大中心、二十四项功能”,将三级医院的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年均服务25万人次,医共体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7.8%、18.84%,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三是健康导向重塑评价体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健康管理新模式,10个专病协会、341个网格联盟,“一张网”全覆盖,守护百万人民健康,人均期望寿命达82.81岁。

实践证明,医共体建设关键在于制度重构激发内生动力。未来需在“三医”协同治理上进一步突破,赋予县域医共体更多改革自主权,让“健康共同体”真正落地生根。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