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2025-09-15 08:04: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张莎沙

通讯员 徐丹 周莹 徐素素

8月28日下午,走进盱眙县燕山路社区康养中心,来自县老年大学的书法老师潘绪兰正带领学员们临摹字帖,不远处的另一间教室里,县黄梅戏剧团的老师和几位社区老戏迷忙着排练《天仙配》的经典唱段。

今年以来,盱眙县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扮靓城市“面子”、做实民生“里子”,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盱眙县委书记孙志标表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严快紧实”的工作标准推进民生项目加快建设,通过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努力让盱眙这座城市更有温度、更加暖心。

激发就业活力 奏响“增收乐章”

初秋,在天泉湖镇桃园家庭农场内,近100亩桃树挂满黄澄澄的果实。果农佘海军带领30名工人,采摘、包装刚上市的新品种桃子。两年前的秋天,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带着满手的老茧走进县人社局开设的“乡村振兴创业培训班”课堂,系统学习了直播技巧、社群运营、品牌包装等知识。今年6月8日,他的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达到1200人,30万斤桃子10天内售空。

未来三年,在盱眙县像佘海军一样的受益者将扩大至10万人。今年,盱眙开展技能培训“3310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对“城乡劳动者、普通工人、技能人才”3类群体,分层分类组织开展技能培训人数10万人次以上。其中,每年普惠性“扫盲式”技能培训人数不少于2.5万人。

让劳动者基本掌握一技之长,让高技能劳动者占比更多。在盱眙,多元化的培训途径越来越畅通。县人社局就业创业服务科科长陈观江说:“我们组织技师学院、社会办学机构等师资力量,开展夜校和周末培训班,在各镇街设立‘技能培训职通车’,帮助年龄稍长的群众学习科学种植养殖技术,促进群众增收。”

更具诚意的惠民就业礼包在路上。为吸引更多人员来盱返盱就业,今年盱眙出台《关于来盱返盱就业给予一次性奖励补贴的实施方案》,为返乡就业或首次来盱的就业人员提供每人2800元的就业及交通补贴,真金白银守护就业者“稳稳的幸福”。

织密服务保障网 托起“朝夕美好”

走进盱城街道中心小学生活区,崭新的宿舍内,窗明几净、被褥整洁;卫生间里,卡通洗漱杯里摆好了儿童牙刷和牙膏;亲情聊天室里,孩子们可以与远方的父母视频通话、分享校园生活。新学期,这里可容纳152名小学寄宿生。“由政府财政兜底,学生拎包入住。”校长李国辉说。

去年以来,盱眙全力推进寄宿制小学建设,打造“眙校亦家”寄宿服务品牌。目前,全县已建成3所寄宿制学校,为孤困儿童、留守儿童、外来随迁子女、进城务工子女等有寄宿需求的学生提供寄宿服务。寄宿制学校统一实行“5+2+1”寄宿管理模式:周一至周五开展常规教学活动,周末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开展特色课程,每月开展一次校内外实践活动。学校还为每一名寄宿儿童配备“山爸山妈”志愿教师,组成一个“爱心家庭”,全力提供健康快乐的校园生活环境。

一手牵着“朝阳”,一手捧着“夕阳”。8月14日下午3点,在盱眙另一头的天泉湖镇王店社区,82岁的退休教师谢宜生骑着自行车,准时赶到王店社区邻里互助点,和老朋友们下棋聊天。

以“家门口”互助养老为切入点,盱眙探索“邻里家访 守望相助”养老模式,将“高龄老人需要照顾”与“低龄老人无事可做”的需求巧妙对接,构成互助养老模式。通过对助餐、助购、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制定积分奖励政策,志愿者可以兑换各类奖品。目前,盱眙已组建37家养老互助社和服务队,越来越多农村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灵活的助老服务。

“精绣”方寸之美 转角遇见“微幸福”

傍晚时分,走进位于盱眙人民医院南侧的智慧运动公园,1.7万平方米的地块上,标准化网球场、足球场、篮球场一应俱全,吸引众多市民来健身打球。“后期我们还将建设淋浴间、游乐设施等,虽然还没完全建成,但现在每晚都能吸引一二百号人。”盱眙国联城投公司工作人员刘柏松说。

今年以来,盱眙围绕城市主次干道排查出“灰空间”88处,根据实际情况对场地进行平整、垃圾清运、场地硬化、播种地被植物等,过去的城市“边角料”变为口袋公园、健身角、邻里广场,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幸福园地。

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盱眙坚持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从老旧小区、小微空间到交通路网,多维发力,让民生幸福可触可感。截至目前,城区28个老旧自建小区改造惠及1.13万户居民;投建新能源电站26个,建设新能源充电桩322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实现居民小区全覆盖。在交通板块,洪武大道、迎春大道完成升级改造,有效缓解城区“潮汐式拥堵”;新扬高速出入口扩建项目建成投用,通行能力提升40%……从“毛细血管”的疏通到“主动脉”的升级、从“面子”到“里子”的系统性变革,让这座城市的幸福不断升温。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