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持续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路径 破“碱”重生滩涂绿
2025-09-14 08:12: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  】【打印

日前,在东台市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弶港片区)现场,工人正在紧张施工,土地平整、沟渠清淤、泵站基础、道路硬化、农田林网等工程加速推进。

该项目总规模1.93万亩,计划总投资1.8亿元,涵盖金滩涂农场、黄海原种场、天赋农场北区和方南垦区。以打造高标准改良样板区为抓手,集成田间工程、土壤改良、耐盐作物筛选、暗管排盐等关键技术,构建“改良—种植—管护—监测”全链条示范体系。当前,黄海原种场已建成5500亩高标准改良农田,耐盐玉米、水稻轮作试验同步展开,初步显现盐分下降、地力提升、作物长势改善等改良成效。

盐城,这座坐拥683万亩沿海滩涂的城市,曾因海水浸渍与淤泥堆积,成为我国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从“开膛破肚”到“微创治疗”,从“改地适种”到“以种适地”……近年来,我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广泛应用生态技术改良沿海盐碱地生态系统,用科技之犁破开盐碱的枷锁,描绘生态与经济共生的新图景。

在盐城的土地记忆里,镌刻着与盐碱抗争的沧桑征程。1952年,江苏在我市设立第一个专业性盐碱地改良试验站——新洋农业试验站。试验站从亭湖区东部8000多亩的盐碱地起步,开始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探索之路。我市从基本的耐盐经济作物棉花起步,开始大改良、大利用之路,逐渐发展成商品棉种植基地。20世纪90年代,耐盐水稻种植加快推广。从新中国成立至本世纪初,我市沿海滩涂先后有280多万亩盐碱地被改造为良田,占全省围垦面积70%。

“大丰区林场3000亩林下盐碱地实现苜蓿种植,标志着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开辟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路径。”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三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上,智元百草(盐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推介耐盐牧草项目,“这就是盐碱地上长出的‘金牧草’。”

这种被誉为“牛奶芯片”的牧草,是提升奶牛乳蛋白含量的关键饲料。种植耐盐苜蓿,既有助于打破优质牧草长期依赖进口的瓶颈,而且苜蓿固氮降盐的特性高度契合“双碳”目标,能有效改良盐碱地、培育“经济绿洲”。2024年3月至今,这片盐碱地通过苜蓿种植,累计实现开票销售1300余万元。今年种植规模将扩大至1万亩。

盐碱地治理不是“消灭盐分”,而是构建新的生态平衡。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具体实践中,我市广大干群特别是农业科技人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针对不同场景集成一套投入少、周期短、效益高的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走出生态改良与产业兴农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兴修水利加快盐碱地洗盐排盐。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等地方科研机构,在实践中探索出“地块平整、水系配套、深耕晒垡、大水洗盐”快速降盐模式,选育耐盐棉花和耐盐绿肥品种,创建并大面积推广盐土植棉和胶用田菁的栽培技术,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围海养殖提升盐碱地利用效益。地表径流和自然降雨带来的丰沛淡水资源是我市沿海盐土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市充分利用滩涂淡水资源,探索出一条通过水产养殖提高盐碱地利用效益、改良土壤的模式。目前我市沿海滩涂淡水养殖面积约40万亩,养殖品种主要包括鲫鱼、南美白对虾、鮰鱼等。

推广耐盐水稻种植防止土壤返盐。市农科院是国家和省耐盐水稻联合体水稻品种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单位,育成的“盐籼156”“盐稻12号”成为国家和省耐盐水稻联合体对照品种。目前,我市已选育出“盐稻12号”“盐油杂10号”“盐豆2105”等耐盐水稻、耐盐油菜、耐盐大豆等植物新品系30余个。

加强耐盐农作物选育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模式。含盐量高的土壤除种植耐盐水稻外,还可种植大麦、藜麦等粮食作物。我市大麦种植面积约30万亩,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藜麦主要种植在东台条子泥,面积超2000亩。此外,沿海地区还有野生和引进的耐盐蔬菜。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改良,我市已成为全省耕地面积最多,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最高的城市,以占全国0.61%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国1%的粮食、1%的肉类、2%的蔬菜、2%的水产品和3%的蛋类,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曾因盐分肆虐的“不毛之地”,正以惊人的速度蝶变为沃土良田。

记者手记: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种稻洗盐、养鱼改土、鱼粮轮作、种养循环、生态碳汇……一系列滨海盐碱地利用技术模式,无不彰显着盐城对“藏粮于技”的深刻实践。

从最初的开挖排盐沟,到引进耐盐棉花、水稻,再到应用暗管排盐技术、选育耐盐新品种,我市不断探索创新。如今,昔日的盐碱荒滩,部分已变身“吨粮田”,大米、大麦等实现高产稳产,特色农产品凭借盐碱地赋予的独特风味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与此同时,盐碱地治理也带来生态效益,生态林、候鸟栖息地不断涌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统筹推进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成立盐碱地综合利用研发课题组,加快水稻、大豆、油菜、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耐盐品种选育和抗盐栽培技术研发……我市正加快应用生态技术改良盐碱地生态系统的步伐,继续书写破“碱”重生的传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范进  编辑:郭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