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身铭志,沛县传承千年武魂
2025-07-27 08:09: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李辉

7月24日,全国技巧体教融合比赛在上海落下帷幕。在这场高手如云的激烈角逐中,沛县体育中学的运动员凭借精湛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一举包揽混合三人、男子四人和大集体3个项目的金牌,彰显沛县武术在传承与创新中迸发出勃勃生机。

沛县是全国首批“武术之乡”,沛县武术传统源远流长,明末清初已形成8大门派、12拳种。沛县武术协会会长邓守超回忆,昔日这座小县城武馆林立,鼎盛时逾百家,习武者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

尚武之风不仅融入沛县城市基因,更在校园焕发新生。沛县近年将传统武术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通过编制特色教材、培养专业师资、创新教学模式,让千年武韵浸润校园。沛县教育部门联合武术协会,系统整合太极拳、大洪拳、少林拳等精华,编撰系列基础教程。截至目前,该县已实现中小学武术教育全覆盖。

“我们不仅传授武术技艺,更要传承武术精神。”在沛县少林文武学校,校长孟宪军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带小学员们扎马步。从早年间在自家茅屋授艺到如今百亩校园,这位武术教育家始终坚持“文武并重”的办学理念,通过与徐州安保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办学,开创了“武术+中专学历”的特色培养模式,近年已有大批优秀毕业生考入高等体育学府或入选专业运动队。

不只是传统武术,沛县在现代竞技武术领域同样成绩斐然。“出拳!注意闪避!”7月20日下午,沛县刘兵武术散打培训中心内,中国香港武术散打队的17名队员正与该中心学员激烈实战。“去年至今来这里两次集训,队员水平提升显著。”带队教练张琦媛说,为备战第十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队伍选择在沛县“加练”。

刘兵被誉为这片沃土的“草根教练”。1995年,他应邀赴陕西组建散打队任教练,带徒弟西行学艺,最终因故乡情结回到敬安镇扎根。多年来,这里走出多个散打世界冠军、全国冠军,每年,全国各地不少散打队慕名而来,实地进行学习交流。

如今,刘兵的两个儿子均成长为中国武术散打国家一级运动员。“今年,大孙子刘成城被保送到上海体育大学。”刘兵颇为自豪地说,这些年他向各省队输送队员超过30人,若把敬安籍散打运动员组个队,绝对有拿全国冠军的实力。

沛县的冠军版图不止散打。迄今,全县共有37人获得世界冠军、奥运金牌。“从航天员朱杨柱、李广苏,到冬奥冠军韩晓鹏、齐广璞,皆有习武经历。”沛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王志永说,尚武精神已融入城市基因,不仅培养了体坛健儿,更塑造了沛县人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文武学校的成就与“草根教练”的传奇,其根基在于沛县作为全国首批“武术之乡”的深厚底蕴与古今传承。7月2日,沛县第36届“精英杯”传统武术比赛气氛热烈,46支队伍、800余武者同场竞技,从少年到花甲长者,诠释着“以武会友”理念。历经36届淬炼,“精英杯”早已超越赛事本身,成为沛县武术的金色名片。今年以来,沛县以三场“武林盛会”震撼四方,将千年武脉的星火燃成燎原之势,有力带动区域旅游经济蓬勃发展。

传承的根基亦深植于公益课堂。今年5月,沛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打造的全民健身技能公益培训班正式启动,免费对市民开放。公益班精心设置6门课程,既涵盖大洪拳等沛县本土特色拳种,也纳入群众基础深厚的太极拳项目。课程一经推出,报名人数迅速突破200人,市民习武热情高涨,公益课堂座无虚席。

“能用自己的所长回馈家乡父老,让更多人了解武术、爱上武术,这是习武之人的责任。”沛县健身气功协会会长赵虹玲在教授八段锦时表示,沛县武术界各门派打破传统藩篱,共同为公益课堂输送教学力量,成为此次培训的一大亮点。

“以前只在公园看别人打拳,没想到现在能免费跟专业老师学习,一招一式都讲得透。”学员陈先生欣喜地表示,3个月的系统训练,不仅让学员们强健体魄,更使他们深入感知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

多年来,尚武精神融入沛县血脉,构建起贯通“幼苗—精英—大师”、连接“校园—赛场—民间”的立体传承生态。在这里,武术不仅是技艺与文化,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城市精神,它根植历史,立足当下,正昂首迈向未来。沛县,以武为媒,不断续写着中华武魂的时代华章。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