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贸出口企业起家,到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艾伟拓(江苏)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仅用了两年时间。“有启东的政策扶持,有北大生科华东产业研究院的技术支持,我们3条符合GMP规范的生产线已投入运行。”24日,走进艾伟拓位于启东锦汇科技产业园的生产车间,负责人曹亮告诉记者,公司仅成立一年便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100万元,他本人更是先后荣获“双创计划”、“江海英才”和“东疆英才”等荣誉。
艾伟拓是启东市实施校地合作,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之一。为进一步放大科创平台对经济发展的“支点效应”,启东市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深化与高校合作,北大、复旦等8所高校院所在启建设研发机构。栽下梧桐树,孵出金凤凰。目前,8家研发机构已招引孵化52个项目。
沪上专家争相在启“出道”
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简称“医创院”)于2023年9月签约,由复旦大学与启东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建设,旨在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培养创新人才、孵化科技创新企业。
“在我们的首期创新项目遴选中,有137个项目报名参选,不仅有复旦大学的教授,还有各临床医院的专家。”院长蔡启良告诉记者,去年10月,医创院启动了首期创新项目遴选,专家组优中选优选出了10个项目落地孵化,目前,已有两家由复旦大学专家教授主导的医药科技公司完成注册。
为何会有这么多上海专家学者来启东“出道”?启东市科技局副局长黄建东告诉记者,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启东的两大地标产业之一,既有药明康德、拜耳医药、盖天力药业等一批医药研发、制剂生产的重点企业,也有医疗器械和生物制剂研发、原料药制剂研发生产平台,产业空间广阔,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为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理想承载地。而高校的学术底蕴、科研装备、人才团队,又为启东培育发展产业带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无缝衔接
“这边有北大华东院建立的仪器平台,而且作为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生产基地,可以形成研发—生产产业链,有助于研发成果转化和生产技术升级。”在江苏启东经济开发区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内,钥准医药科技(启东)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洁这样说。分析实验室是钥准落户启东后的首个项目。2021年,公司的分析实验室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建立的标准化分析测试联合实验室获得CMA资质,自此打开第三方检测服务市场,与江苏诚信、江苏希迪、江苏艾伟拓等企业达成长期业务合作。
“学校的实验室就是企业的生产线。”萨仕智能科技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的企业。公司工作人员高亮研究生时期便来到启东的电动工具企业开展驻企技术攻关。长期在生产一线的蹲点研究,萨仕智能找准了电动工具产业的技术升级需求,相继研发了视觉检测筛选机、视觉定位螺丝机等设备。
“实验室就是生产线”是二工大启东研究院的特色。自诞生之初,研究院便建立了“沉浸式诊断”制度,由12名教授领衔的跨学科团队,选派专业型研究生驻企为切入点,为园区重点企业开展技术体检,形成动态更新的企业技术需求库,年均收录有效需求200余项。自2023年成立以来,已累计攻克关键技术56项,转化成果82项,孵化科技型企业12家,带动区域新增产值超10亿元。
八大研究院精准契合地方产业
与南通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合作打造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启东基地,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设立专项“拨投结合资金”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太原科技大学启东智能装备研究中心实验室设备陆续进场,已签订5个横向项目,招引孵化企业1家。上海大学长江口新能源概念验证中心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南通大学启东海洋研究院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办公和科研用房装修有序推进……近年来,启东高校研究机构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为地方和高校建立起深入合作、融合发展的桥梁。
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研究机构汇聚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的功能作用?“启东选择高校研究机构注重的是结合产业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引进高校院所在我市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或孵化平台,实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产业发展,提升高校研究机构与地方产业发展契合度。”启东市科技局局长钱剑表示。
目前,启东市已建成高校研究机构8家,建成孵化转化载体面积超6万平方米,配备仪器设备超1亿元。引进注册的项目52个,高新技术企业4家。本报记者 袁晓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