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打造防溺水系统性守护新机制
2025-07-27 08:42:00
来源:宿迁日报
【字号:  】【打印

日前,2025年度全省暑期防溺水集中宣防攻坚活动在市湖滨新区生态联勤警务工作站启动,该活动由省公安厅会同省委政法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妇儿工委、省消防救援总队等八部门共同举办,将持续至今年9月底。

这一高规格的全省防溺水集中宣防攻坚活动在我市启动,是对我市防溺水工作的高度肯定。宿迁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27.7%,针对市内水域面积大、河湖岸线长、安全风险多的特点,近年来,宿迁坚持问题导向,从多元共治、科技赋能、多维保障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防溺水工作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打造了具有宿迁特色的防溺水系统性守护新机制。

多元共治,构建一体化防护格局

“前几年湖边建了警务站,沿湖岸线安装了报警系统,救生竹竿、救生圈等应有尽有,几年来已经救了不少掉到湖里的人。”常年生活在骆马湖边的市民朱勇指着湖面说。

朱勇口中的这个警务站,是市公安局湖滨新区分局在2022年初建成的骆马湖生态联勤警务工作站,专门服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骆马湖景区生态和水域安全治理保护等工作。

“原来涉湖责任管理单位有十几家,职责分工有交叉也有漏洞,没有形成合力。”据市公安局湖滨新区分局民警王淼介绍,现在所有责任单位都入驻骆马湖生态联勤警务工作站,多部门监管责任同步落实、同向发力,有效推动了防溺水工作落地落实。

为压实各方责任,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发挥牵头引领作用,推动建立市、县两级涉险公共区域安全防护联席会议机制,在全省率先制定涉险水域安全防护工作标准,明确教育、水利等19个部门防范溺水职责和工作标准,常态运行会商研判、警校联动、水陆联勤、警网融合等机制,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体系逐步形成。

此外,为了提高救援响应效率和救援能力水平,各县区分别组建了涉水警情处置专业队,各乡镇共成立129支专(兼)职涉险水域安全巡查队伍,全市发动1.5万人组建“西楚义警”护水志愿队、义务巡河队,共同参与防溺水宣传和巡查工作。

精准发力,优化全链条防控模式

“这几天连续出现高温天气,在易发溺水事故重点区域,我们分段分片开展巡查劝导工作,严防发生溺水事故。”据市公安局宿城分局支口派出所民警常飞介绍,对私自下河游泳的未成年人,他们坚决劝导上岸,并提醒其家人。

为了精准发力做好防溺水工作,宿迁从高发时段、危险水域等方面入手,用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不断织牢防控网。

——开展“防溺水、除隐患、保安全”系列行动,通过“船信通”App发送防溺水事故宣传短信560万余条,实现重点水域周边群众和往来船员全覆盖。

——开展全城“亮屏”行动,通过城市户外大屏和商场超市、沿街店铺的电子屏幕开展宣传工作。

——开展“家访敲门行动”,组织民警、辅警、网格员、志愿者入户走访,推动“一老一小”群体关爱措施落实,并组织社区民警走进中小学校开设“防溺水安全教育进校园”专题课堂。

全市公安机关还依托大数据“超脑”平台搭建“找人算法”模型,梳理出6类重点群体,精准组织开展“发送一轮短信、组织一次上门、举行一场宣讲”等宣传活动。

此外,市公安局在全省首创“防溺水有奖举报”机制,对举报且被核实的,及时给予50元至2000元奖励;对符合见义勇为情形的,按程序申报见义勇为表彰奖励,截至目前已奖励56人次4.1万元。

科技赋能,建强多维度保障体系

“再往前走就是危险水域了,请你们抓紧离开!”7月11日中午,在4名未成年人即将进入危险水域时,空中传来警用无人机的警示喊话。这是市公安局湖滨新区分局研发的防溺水智能警戒报警系统配合“雷达探测+光电跟踪+无人机巡查”智能防溺水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守住未成年人防溺水“生命线”。

秉承“可防可控”的工作理念,全市公安机关落实高标准防控要求,持续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自2023年以来新增智能感知前端、红外预警装备千余套,并引入救援无人机、水上救援机器人等装备,加密骆马湖、京杭大运河等重点水域全天候预警、全程可视化的电子围栏,24小时动态捕捉跟踪,实现了从“末端止发”到“止于未发”的转变。

全市公安机关还对近年来的涉水警情进行研判分析,生成“溺水地图”,明确事故高发的湖泊河道、水库水塘等高风险重点水域,自2023年以来,因地制宜增设防护栏(网)1.6万米、救生圈3500个、警示提醒牌7200余块,新建微型救助站40个,确保防护措施落实。(记者 张云 通讯员 田廷江)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