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俭由人,家门口养老套餐随心配
2025-08-15 08:00: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李嘉豪

8月5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宿迁市宿豫区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一楼大厅内,周边居民区里的老年人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喝茶消遣。同在一楼的厨房里,鱼段烧大虾已经出锅,厨师正翻炒着南瓜……热气腾腾,鲜香四溢。

这是一家“长”在城市社区里的养老服务机构,由苏州普康智慧养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宿豫分公司管理,共有12个房间、19张床位,入住的老人多为失能或半失能;3名护工两班倒,全天候照护老人们。

按摩、洗脸、换衣、喂饭、洗澡、打扫卫生……“这些我们都包,累是累,但很充实。”护工谢以梅今年58岁,就住在旁边的小区。“换个角度说,如果我是家属,每天看着老人生活好、心情好,我也高兴。”她说。

在二楼住宿区,记者碰到来看望父母的王大姐。她的父母是这家养老服务中心2023年11月开业后,第一对入住的老人。

她告诉记者,为给父母找到一个放心的养老机构,她跑遍周边街巷,几经对比才选定了这家。“我从家走过来只要五六分钟,骑电单车两分钟。这里人少,护工能忙得过来,饭菜也不是大锅饭,各方面服务都能跟上,这都是我看重的点。”

而在宿豫区下相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则是另一种特色。该中心地处城乡接合部,背靠安置社区——南苑星城。根据社区人口情况和收入水平,中心以“寄寓”为特色,方便社区内因家庭成员临时出行无法得到照料的老人居住。

记者推开中心疗养房房门时,一阵凉意袭来。“中心空调24小时运行,我们要让老人住得舒服安心。”项目专员时巧云介绍,中心还提供助餐服务,60岁以上的老人每餐5元、70岁以上4元、80岁以上3元,超过90岁免费,“就餐人员办卡消费,不收押金,每顿饭6个菜中可任选2荤2素。”

“周边的老人,来托养短住的较多,长住的少。”时巧云介绍,有完全自理能力的老人入住,每月收取1800元,包含吃住清洁等服务,每天折合60元,约合一晚青旅的价格。中心设有9个房间、19个护理床位,配套有理发室。机构与社区卫生室、居委会同在一栋建筑,相互联通。除了养老,该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方悦心养老还为周边住户提供适老化改造服务。

关庙镇和平村是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和全国敬老文明号创建单位,当地打造了一座为老服务综合体,提供助餐、助浴、医疗、文娱等服务,辐射全村600多位常住老人。

当前,与综合体配套的村卫生室正在装修改造,木质单人床、专业护理床等设施正进场安装。“我们根据前期调研结果,按村里失能、半失能和具备自理能力的老人比例购置不同类型的床铺。未来,这里还将实现远程医疗,与临近的大医院合作开展诊疗。”和平村党委书记李晶晶介绍。

硬件过硬,“软件”也不差。为民济困互助会是和平村围绕幸福养老和民政帮扶创设的群团组织,旨在凝聚个体,促进互帮互助。“88户会员结对帮扶124名困难老人,低龄健康老人与高龄老人‘一对一’助洁、助医、助聊,所有付出可获得服务奖励。”李晶晶介绍,村干部人数力量有限,这样的模式能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事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循序渐进指导推进和平村为老服务综合体‘自我造血’,机构在合理范围内确定免费服务次数,超出部分低价收费。”宿豫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综合体提供的各种服务不完全免费,“收费虽不多,但让这份事业有了再投入的资金。”

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和平村整合各类养老服务,打造“15分钟养老便民圈”,还开办工厂吸收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就业增收。李晶晶感慨,民政工作很琐碎但都很实在,当养老事业产业与村庄发展相结合后,越来越多村民和村干部熟络起来,“邻里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我们开展各项工作更顺畅了”。

城市社区和乡镇村居存在客观差别,老年群体的消费水平和观念也有不同。近年来,宿豫区根据养老服务领域不同对象、不同梯次、不同需求,持续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协调发展,梯度供给养老服务。

截至去年底,宿迁建成并运营养老机构149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46家、公建民营机构42家、民办机构61家。下一步,宿迁将创新组织载体、优化运行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推进服务融合,努力破解参与结构单一、资金保障不足、医养结合薄弱等瓶颈,聚力打造“养老优享”工作品牌,切实满足农村老人“养老不离村”的需求,实现“村有点、社区有站、乡镇有两院、区域有中心、县级有示范”目标。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