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唐筱葳 王 舒 吴海涛
“围墙之内你掌管,围墙之外我帮你!”洪泽区大刘村第一书记卜慧珍的这句承诺,让一度想撤离的振华铜业扎下根来。2024年,该企业开票销售超2亿元,为村集体带来经营性收入225.3万元,带动3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合作共赢。在淮安,一些村庄像大刘村一样,将村企合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将企业优势和乡村资源深度融合,以企兴村、以村促企,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引企进村“筑巢引凤”
良禽择木栖,巢暖凤自来。大刘村将闲置的“老村小”办公用房整理修缮,提供注册、登记等“一站式”帮办服务,吸引80余家现代服务业企业入驻,形成“闲置资产变招商资源”的良性循环。
加速集聚的一产、二产项目,为大刘村发展注入了强动能。2024年,大刘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7.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225.3万元,今年二季度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逾320万元。
淮阴区创业村也是村企合作的受益者。瞄准在外人才资源,创业村党总支书记周兴举在得知本村青年冯红杰有意从无锡迁厂后,立即对接联系,将村集体仓库作为生产场地。2024年9月,淮安市创之和车辆配件有限公司投产,当年就实现销售40万元,带动多名村民就业,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
产业项目对淮阴区三坝村村集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2017年,三坝村还是省级经济薄弱村。在帮扶单位支持下,该村借助“千百万扶贫济困大行动”,联合江苏美嘉包装有限公司成立淮安新源嘉包装有限公司。从最初利用废弃小学作为厂房,到如今升级半自动生产线,该公司带动村集体年增收48.15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顶梁柱”。
扶企成长“破壁护航”
“多亏村里帮我们协调土地、更新设备,现在生产效率提高了,不合格品损失从每年1.5万元降到0.15万元。”新源嘉包装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靳同胜感慨道。2023年至2024年,三坝村投入50万元帮助企业升级设备,不仅让企业“轻装上阵”,更让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
村集体不再是企业发展的“旁观者”,而是“合伙人”。大刘村为震兴新材料项目提供从土地选址到投产运营的全程帮办服务,2024年5月项目投产后,当年就实现开票7600万元,成功获评列统企业,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收益。盱眙县白虎村创新“安全共建+就业反哺”模式,整合村部闲置空间打造“村企共享消防安全实训基地”,免费为辖区19家企业开展安全培训,企业则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目前已为30余名村民提供稳定岗位。
“村企互助应该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向奔赴’。”白虎村党总支书记邱建超介绍,该村联合街道党工委打造“凹土名师工作室”,邀请行业专家为辖区凹土深加工企业破解技术难题,2024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0余场,培养20名技术工人,其中16人被企业录用,实现“企业得人才、村民得就业、集体得收益”的三方共赢。
飞地拓界“借地生金”
区位不佳、资源不足,禁锢了不少村的发展。如今“飞地经济”成为破题之举,一些村庄借力起势,让村集体经济“借地生金”。
“我们村土地资源有限,单靠本地难有大突破,‘飞地经济’让我们找到了新出路。”淮阴区大福村党总支书记胡海荣介绍,村里将招引的淮安福施特包装、多乐热能等企业引入淮安高新区,通过税收分成机制,2024年获得超200万元收入,占村集体收入的60%以上。大刘村将振华铜业、震兴新材料等工业企业引入洪泽经济开发区,通过税收反哺机制,2024年为村集体带来超200万元经营性收入。创业村将淮安市创之和车辆配件等项目引入镇工业园区,按地方税收留成50%获得分成,2024年新增收入20万元。
通过飞地拓界、抱团联建,村、企实现了共同发展。早年,在大福村垫资帮衬下,淮安福施特包装在淮阴经济开发区租用小型厂房,2022年搬至淮安高新区自建厂房,两年后年产值逾2亿元,并通过税收分成方式为大福村集体经济收入作贡献。创业村将创之和车辆配件项目引入镇工业园区,全流程帮扶,持续推动企业扩大规模,也增强了企业负责人冯红杰加快实现企业减震器生产一体化的信心。
从“引企进村”到“扶企成长”,从“本地发展”到“飞地拓界”,淮安以村企互助为纽带,让工业引擎真正转化为富民动能、强村势能,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乡村振兴的“淮安路径”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