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岩 见习记者 李立晨
11月6日,位于徐州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迎来建成开放60周年。聚焦这一历史节点,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举办以“人民的丰碑”为主题的塔史图片展。自国庆前夕开展以来,该展览通过100余份珍贵历史档案与照片,讲述了建塔背后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吸引了各界广泛关注。
展览中,一张泛黄的中原野战军《人民战士》报纸,记录下纪念塔筹建的历史。1949年1月26日,淮海战役胜利仅半个月,中共中央已经作出在徐州建纪念塔的决定。1950年1月2日,纪念塔奠基。同年3月15日,该项目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建。1959年2月19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现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就建塔事宜报请国务院。同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在徐州市兴建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淮海战役纪念馆。
当时,由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及南京、济南军区组成建塔委员会。在整个规划设计中,先后召开23次座谈会,举行3次内部展览,共征求473条不同意见,各方意见主要集中在总体布局和塔馆造型问题上。时任江苏省民政厅优抚局局长的何赋硕,是建塔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他的儿子何乃潜告诉记者,在全国征集的70个相关设计方案中,最后筛选出杨廷宝和童隽的两个方案,当时何赋硕就提了一句,能不能把两位先生的设计结合起来呢?最后,采用了两种设计的结合。
1960年4月5日,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奠基典礼在徐州隆重举行,两万余人参加了大会。在建设过程中,国家遭遇自然灾害,经济困难。工程虽然多次面临停建、缓建、压缩规模等情况,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得以继续推进。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塔也是靠人民群众用双手建起来的。年过九旬的徐州市民胡大光,当年参加了淮塔的铺路、栽树工作,虽然只是干零工,但他和老乡们都认为能参与进来很光荣。“我们生产队还有两个村民成了浮雕像的模特,一个造型是牵驴的农民,一个是扛麻袋的汉子。”站在淮塔下,望着塔两侧的浮雕,老人向记者深情回忆。
历经近6年,在淮海战役发起17周年纪念日之际,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正式开放。在落成典礼上,毛泽东主席敬献的花圈摆放在塔前正中央,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的花圈分列两旁。随着鲜红的布幕徐徐揭开,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9个镏金大字灿烂夺目。
“开放仪式那天,广场里边人山人海,我们那时候是严阵以待,开完会以后就要讲解了。我们要体现的主题就是人民的胜利,体现人民的力量。”淮海战役纪念馆第一任讲解员孔香莲说。
60年来,一代代淮塔人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牢记“褒扬烈士、教育后人”建塔宗旨,悉心守护这块红色热土,坚持弘扬传承红色精神,持续推动基地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成立徐州市淮海战役研究会,参与《淮海战役资料选》《淮海战役史》等国家、省市重大图书编撰项目,建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淮海战役碑林、徐州国防园等。2007年,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近8年来,淮塔人牢记嘱托,全力按照重要指示要求,建设管理好红色场馆,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弘扬传承好红色精神。
从新建文物库房到举办研讨会,从打造红色文化直通车到深化教育课程体系,淮塔正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我们既是守护者,也是践行者。说到底,我们的职责就是为党守史、为国护塔、为民服务。”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贾萍说,站在新的起点上,未来希望把淮塔打造成中国革命历史中关于“人民的胜利”的第一展示阵地,让“人民的丰碑”永远熠熠闪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