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无锡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生产性服务业呈现规模提升、能级跃升的良好态势。2024年无锡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2431.2亿元,增幅高达11.7%;全市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2家,其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占比超九成;14家无锡企业入围2025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中,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近日,无锡发布《无锡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聚焦数字赋能、科技驱动、检验检测等十大重点任务打出“组合拳”,明确到2027年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4万亿元,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整体布局、合理规划、持续保障,为产业能级跃升绘制出清晰的实施路径。
智驱未来,注入发展动能
今年1月,位于高新区的太湖亿芯智算中心投入运营,上线基于国产算力龙头企业燧原科技算力的DeepSeek全系列开源模型推理服务,聚焦AIGC、社交共创、生物医药与智能制造等场景。以AI算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正是无锡发力新基建、布局智算集群的一个缩影。
围绕数字赋能、信息领航,《方案》提出一系列举措,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智慧化、业态变革创新前沿化。鼓励企业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先进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智能创作、云端文化等新型业态;在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深化“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完善信创产业服务保障体系,重点发展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到2027年,每年滚动培育智改数转网联服务商100家;规模以上信息服务营业收入达到46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同样不遗余力。去年底,中科唯睿无锡概念验证中心揭牌,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初一公里”。《方案》进一步明确持续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市场化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进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载体建设,高效融合科技与产业;加速建设市产业创新研究院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中心,提升存量新型研发机构成果产出和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等相关业态发展水平。
此外,培育高水平的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型节能环保装备企业向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依托无锡市碳管理平台开展碳监测碳减排工作等同样被写入《方案》。从概念验证破题到绿色服务赋能,无锡正系统布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可持续方向迈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链动全局,助力要素集聚
前不久,国务院批复同意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无锡作为苏南重点城市,全域纳入该项试点。以此为契机,本次《方案》将夯实功能支撑、增强要素资源集聚能力置于突出位置,从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人力资源等方面入手,全链条、系统化构建高效协同的生产性服务生态。
产业金融服务是连接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本的重要桥梁,通过撬动资本杠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今年7月,信建赢石超亿元QFLP基金项目落地无锡,首期注册资本2亿元,主要投资以高标仓储物流为主的基础设施。自2021年成为全省首个覆盖全域的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城市以来,无锡引入一批知名国际投资机构,借助外资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发展。在此基础上,《方案》提出推动QFLP试点持续增量扩面、加快基金集聚区建设、加大境内外高端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发挥各类政府投资基金资本撬动作用等,推动金融业增长适配高质量发展进程。
现代物流体系是锡品锡货畅达全球市场的重要保障。作为无锡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无锡西站物流园已集聚1200余家生产、物流、商贸企业,16个500—1000吨级港口泊位。以西站物流园为核心载体,建设惠山港,推动无锡(江阴)港打造长三角北翼重要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部署低空新型基础设施,推广“低空+”新模式,完善六大物流体系,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
主辅分离,着力推动品牌服务、外包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品牌服务机构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和市场主体加强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导向,重点发展人力资源、法律服务、信息咨询、经济管理等外包服务领域,建设行业性、专业性人才市场。
系统赋能,构筑发展生态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协调、协同推进。”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服务行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方案》从传统领域到新兴潜力领域的拓展延伸,不断集聚资源、增强保障,规划出一条递进式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道路。
9月8日,“场景π”无锡独立场景对接系列活动AI+工业专场对接会举行。今年6月以来,无锡已接连举办了多场对接活动,常态化打造技术落地与产业需求匹配的关键纽带。从成立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到围绕“1+8+X”场景创新工作专业促进机构体系,布局场景创新共创基地和特色园区,将技术迸发的“点”落地为场景应用的“面”,越来越深入的场景开放创新,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方案》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物联网、机械装备、生物医药、机器人、能源等用户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发应用场景,让新技术具备“用武之地”。
通过“拨改转”形式下达各地区奖励,提高招商引资自主权,将有效资源分配到需要支持的地区和项目;推动国家级行业性数据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平台发展,积极打造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以及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公共服务平台拓展业务;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所需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职业院校完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打通政策链、创新链、服务链,让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新质生产力崛起的推进器,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服务业格局中塑造竞争优势。
(龚燕、祝雯隽、见习记者 汤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