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娴 叶睿 赵伟莉
靠海吃海,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向海图强,是江苏矢志不渝的奋进目标。2024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站在新起点的江苏,如何加速挺进“深蓝”?金融,是破题的关键之笔。
11月4日,江苏蓝色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在盐城市大丰区举行,会上正式揭牌蓝色金融服务中心。而就在不久前,江苏相关部门相继推出了江苏海洋蓝色金融服务平台和海洋产业项目贷款贴息政策。这些接踵而至的举措,都透露出江苏以蓝色金融护航向海图强的决心。
精准适配,让金融更“懂海”
在大丰区,国信大丰8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作为江苏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该项目总投资约106亿元,创新采用“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综合开发模式。
这种复杂的开发模式,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信贷产品难以匹配海洋项目复杂的风险结构。”江苏银行总行公司业务部、绿色金融部负责人说,他们创新设计“前期贷+项目贷”组合产品,通过内部银团方式提供84亿元授信,精准解决了项目前期的资金需求。
蓝色金融因海而生,是服务于海洋经济的金融。海洋经济并非陆域经济的简单延伸,其独特的产业和风险特点要求金融服务必须“量身定制”。
省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巩海滨表示,蓝色金融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必须坚持“一盘棋”“一家人”理念,系统规划、政策联动、协同推进,金融机构要结合海洋产业不同细分领域、涉海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精准适配的金融服务,一体推进蓝色金融和绿色金融,构建“蓝绿交融”的新金融业态。
盐城、南通、连云港等沿海城市正围绕蓝色金融竞相布局,聚焦海洋绿色产业、低碳技术研发等领域,明确金融支持重点和方向。盐城创新推出“碳金融”系列产品,设立海洋经济专项信贷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制定专项行动计划。今年以来,各类金融机构已向盐城涉海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发放贷款273亿元。连云港则创设了“连海融”政银产品,以低成本央行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产业的优惠利率贷款投放力度。南通市海洋发展局与农发行等13家银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导金融资源精准聚焦海洋产业。
丰富供给,多元工具齐发力
蓝色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延伸,尚处于发展初期,其供给难以完全匹配海洋产业庞大而多元的融资需求。
比如,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对涉海项目的门槛较高。截至2024年,我国境内共计发行蓝色债券30只,债券规模309.90亿元,数量及规模约占绿色债券市场1%,募集资金主要投向海上风电项目以及海水淡化项目。此外,社会资本的参与度普遍较低,尚未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体系。
“我们鼓励金融机构先行先试,为不同类型涉海主体定制专属金融服务。在传统银行信贷之外,重点支持涉海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超短融、中期票据、定向工具等方式进行融资。”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信贷政策管理处处长李军说。
记者从会上获悉,我省蓝色金融从探索起步迈向快速发展,有绿色信贷、蓝色债券、蓝色租赁、特色保险等多元金融工具。在信贷领域,“渔船贷”“苏海鲜供应链贷”等普惠型产品,以及“贝类海洋蓝色碳汇贷”“海洋牧场贷”等碳汇类绿色产品频出。在抵质押方式上也不断突破,推广海洋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模式,盘活海洋绿色资产。
今年5月,江苏省海洋经济股权投资基金登记成立,规模达20亿元。该基金由盐城、南通、连云港三市联合省沿海集团、省高投集团共同发起,将重点投向江苏“十大海洋产业链”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保险与融资租赁也在加速实践。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为国信大丰、三峡能源盐城项目分别提供73亿元和72亿元风险保障,覆盖海上风电建设与运营全周期。“我们的船舶险、货物运输险、水产养殖险等传统险种也在不断升级。”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商业团体保险部副总经理刘潇说。江苏金租聚焦省内船舶制造,助力“国轮国造”,已服务扬子江船业、新时代造船、新大洋造船等省内12家船舶制造企业。
联合共筑,打造蓝色支持生态
记者注意到,江苏在持续丰富金融供给的同时,着力构建多方联动的支撑体系,筑牢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今年6月,全国首个蓝色金融专项服务平台“江苏海洋蓝色金融服务平台”上线,汇集了蓝色贷款、蓝色保险等各类特色金融产品,并涵盖蓝色融资服务、蓝色企业(项目)库、海洋科技成果展示等六大板块。自平台发布以来,已满足涉海企业融资需求27.76亿元,归集入库涉海企业1.63万户,汇集涉海科技成果156项。
江苏蓝色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上,江苏“蓝色金融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入驻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的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园。该中心将组织金融机构轮值驻点,开展常态化银企对接,重点围绕海洋能源、生物、港口物流等特色产业先行先试,逐步构建起服务地方海洋经济的特色金融体系。
气象服务也深度融入蓝色金融、海洋保险和涉海企业运营,探索出“气象+金融”“气象+海洋”等产品。“通过气象数据的精准应用,金融机构和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海洋环境变化,优化风险管理策略,提升运营效率。”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刘端阳说。
此外,会上,17个重点项目签约,涵盖海洋基金投资项目、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合作、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等多个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