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谭 进 黄 银 吉 洁
记 者 杨丹丹
本报讯 近日,里运河文化资源专题库正式上线,标志着里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里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中连接长江和淮河的重要河段,开凿于春秋时期,历经沧桑变迁,孕育了独特的漕运文化、盐商文化、市井文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珍贵的文化资源面临着自然损坏以及被遗忘等风险。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里运河文化,市图书馆联合市政协文化文史委、高校、民间团体等多家单位,于2025年初启动了里运河文化资源专题库的建设工作。
几个月来,项目团队采用“三位一体”研究方法,沿着里运河,对沿线古镇、码头、桥梁、寺庙等建筑进行实地考察,拍摄高清图片、视频;梳理淮安地方志、漕运史料、大运河保护政策等相关文献资料;采访当地居民、历史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一辈运河工作者等;按主题、时间、地域等维度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成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并邀请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对关键资料进行审核,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从尘封的古籍善本到民间流传的口述历史,从古老的建筑遗迹到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从传统非遗技艺到经典的淮海戏剧目……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都被纳入“里运河文化基因库”,为专题库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专题库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对海量的文化资源进行分类、筛选和关联,挖掘其中隐藏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价值,实现了对资源的智能检索和自动标注,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让每一份文化资源都有了不可随意改动的“数字身份证”。
建成上线的专题库平台涵盖水运枢纽节点、历史文化遗存、名人故里、风俗非遗、淮扬美食等多个篇章,界面简洁美观,操作便捷,只需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即可随时随地访问丰富的文化资源。“无论是研究运河文化的学者,还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普通民众,都可以通过关注‘淮安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或者登录市公共文化服务网、市公共图书馆资源服务中心等网络平台轻松访问专题库,深入了解里运河的前世今生。”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市图书馆还积极推动里运河文化资源专题库与教育、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教育领域,市图书馆与学校合作,依托专题库,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们开展主题讲座、研学游等多样活动,让学生们从小了解家乡的运河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旅游领域,市图书馆与旅行社合作,推出了一系列以里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将专题库融入游览过程,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里运河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感。
“这一成果不仅是对里运河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系统性整理,更是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融合的生动实践与成功典范,旨在通过科技赋能,让千年运河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淮安‘运河之都’的城市形象也将更加深入人心。”该项目负责人说。
未来,市图书馆将不断收集和整理新发现的文化资源,持续更新和完善里运河文化资源专题库,确保其内容的全面性和时效性,让里运河这颗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