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慧
2025年高考录取已尘埃落定,在林林总总的大学专业中,非遗专业自带一丝特别的气质——2021年3月才正式入选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这个高校里的“新鲜面孔”却藏着数千年的老手艺和深厚的文化根脉。4年多来,全国已有21所高校开设非遗本科专业,我省南京艺术学院、扬州大学等多所高校也陆续在本科、研究生培养层面辟出了非遗特色研究方向。
非遗专业招生会遇冷吗?大学里如何教授这门“古老的新学问”?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走访省内多所高校,一探究竟。
报考热度逐年攀升
这个夏天,22岁的储天舒毕业了。4年前,学美术的她报考了南京艺术学院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的首饰制作(本科)专业。在校时,她系统学习了设计原理、艺术史、材料科学等理论课程,还掌握了花丝镶嵌、珐琅等传统非遗工艺。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收录超10万项目,其中国家级超1500项。民俗学家冯骥才一直是非遗传承保护的推动者,他坦言,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短缺成为最大瓶颈——不仅需要研究型学者,更急需懂保护、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如何培养青年人才,让古老技艺薪火相传?
相较于非遗传统的家族制、师徒制传承模式,高等院校在科学育才、全面育人方面有着明显优势。2021年,非遗学应运而生,正式填补了非遗专业本科层次教育的空白。
在我省,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纷纷开设非遗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覆盖音乐、戏剧、美术、烹饪等多个领域。
“专业招生规模不大,每年35人左右,但报考热度逐年攀升,分数线一年比一年高。”南京艺术学院人文与博物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系主任陈红雨告诉记者,该校2009年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非遗方向)本科专业,成为全国最早开展非遗教学科研的高校。2023年起正式招收非遗专业本硕博学生,形成三级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虽为专科院校,但非遗相关专业(如刺绣、玉雕、桃花坞木版年画等),因就业率高、行业认可度强,录取线往往高出本科线40分左右。”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赵罡说。
从无到有,再到报考热度年年攀升,驱动力是什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彦国认为,在文化自信增强、国潮兴起的当下,社会对非遗保护的重视程度提升,人才需求凸显。高校非遗专业的设立,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化保障,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生力量。
学非遗能找到工作吗
专业选择,关乎未来的职业方向。学生和家长更关注现实问题:非遗专业的课程设置、办学条件能否培养行业所需人才,直接点说,也就是毕业后能找到工作吗?
“江苏在传统工艺、传统戏曲、饮食烹饪等方面资源丰富,相关特色专业为转型发展非遗学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早在2003年就推动开设“文物与文化遗产”专科升本科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这一专业持续开设了10届,最多一届招收了近200人。很多学生后来进入非遗领域工作,其中不乏卓有成就者。
从省内各地高校的非遗相关专业培养模式来看,采取的都是“内外兼修”的模式:“内”重理论,“外”重实践,让学生接受传承人指导、参与非遗传承保护工作。
在课程设置上,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是各校的共同探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刺绣、桃花坞木版年画等传统技艺的教学中,积极将数字技术融入课程,拓展了非遗的表达边界。在今年毕业展中,2022级刺绣班学生陈思文的作品《韵海云田》创新性地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前期配色测试与构图设计,再引入激光切割技术制作绣片,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层次与立体感,成功突破了传统苏绣的二维平面局限。
“非遗门类广泛、包罗万象,高校教育不可能要求学生样样精通,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陈红雨告诉记者,学生在校学习以历史学、艺术设计学为主,建筑学、民俗学、管理学等为辅,并参与大量实践课。南京艺术学院非遗专业并非培养掌握某种技能的代表性传承人,而是培养具备宏观文化视野、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电影行业类比,我们培养的并非演员,而是懂策划、统筹和创新的幕后人才。”目前,该专业毕业生已广泛就职于省内各级文旅部门、非遗保护中心、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
作为与“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这一世界级非遗密切相关的专业,南京农业大学茶学系自2015年首届招生以来,致力于培养高素质茶产业人才。系主任王玉花告诉记者,茶学专业每年招30人左右,学生系统学习全产业链知识,参与种植基地实习,体验茶类制作全过程,掌握传统茶道礼仪。就业渠道除了体制内单位和传统的茶企,还逐步拓展至新兴的中式茶饮连锁品牌、茶饮料研发企业等领域。
“高校非遗专业的设立,让非遗技艺的传承有了更多可能。”蓝印花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一半时间扎根染坊、一半时间走进南通大学纺织与服装专业学院的染整课堂,向学生传授蓝印花布的制作技艺。作为最早一批参与高校非遗教育的传承人,吴元新培养了很多具备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他的学生一部分专注于传统印染工艺的研究与保护,另一部分则投身创新应用领域,将蓝印花布元素融入现代服饰、文创产品,甚至高铁站、地铁车厢等公共空间设计,使传统技艺以全新面貌融入当代生活。“高校教育的优势在于提供跨学科视野和创新思维,让非遗能以更灵活的方式延续和发展。”
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一个专业的冷热,在某种程度上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折射出该行业的发展活力与潜力。
非遗行业的蓬勃发展为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空间——《2025—203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非遗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45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5800亿元。这一点在扬州大学的烹饪专业中尤为明显:作为我国最早开设烹饪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其毕业生已成企业争抢的“香饽饽”,近年来为行业输送了大批师资和专业人才。2024年秋招中,有企业开出优厚待遇高薪吸引优秀毕业生,部分学生获全国烹饪大赛奖项后,被企业以超20万元年薪抢先预定。一家企业负责人说:“我们需要的并非简单的厨师,而是兼具现代烹饪技艺、营养学知识和餐饮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非遗相关专业的市场认可度正不断提升。
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非遗专业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采访中,一些专家提醒,非遗专业在队伍建设、学科发展上仍任重而道远。冯骥才认为,国际非遗学比较薄弱,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但还需持续实践继续开创。在他看来,三件事至关重要:一是教材编写,二是培养目标的确立,三是就业出路的畅通。
随着非遗本科教育的推进,对师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贺云翱坦言,江苏非遗学科建设虽走在全国前列,但整体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多数教师在非遗领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教学内容和方法都需进一步探索,“一个成熟的学科,一定要有老师、学生、教材才能支撑起来。”
“培养一支高层次的非遗保护人才队伍,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赵罡建议走特色化道路,各高校应深挖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结合地方文化产业需求,设立针对性的非遗研究方向和课程,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
李子柒通过短视频传播非遗技艺走红,让公众直观感受到非遗的价值。赵彦国认为,大众对非遗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可通过举办非遗毕业设计展、学术研讨会、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展示教育成果与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价值和前景。
非遗专业,既传承着千年的老手艺,更蕴含着时代的新机遇。随着报考热度升温,未来将有更多人才进入这个场域,带来更多创新理念、实践经验和新生力量。在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非遗专业或许不一定会成为人人追捧的“爆款”,但能走出一条“小而美”的职业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