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常乐镇干部和群众聊到一处干在一起
2024-01-20 07:55: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通讯员 徐菲菲 石壮 费新华

“这次到宅上来,主要想听听大家对生态河道建设和后期管护的意见建议。”近日,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官公河村四组黄大娘家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常乐镇党委书记顾闯。河道虽美,但毁绿行为屡禁不止;河水虽清,但常见垃圾漂浮水面;管护虽细,但人人参与爱河护河的意识还有待提高……顾闯将村民意见建议记下来、带回去,逐条研究、挨个落实整改。

“到宅上去”在海门一带农村指“到家里去”。近年来,常乐镇党委政府“一把手”带头,发动镇村干部常到村民“宅上去”,聊一聊家常、议一议时事、访一访民情,深入一线办实事。去年11月以来,针对“到宅上去”收集的“异地就医报销难”“困境儿童生活保障”“农村无信号灯路口安全隐患”等群众“急难愁盼”,常乐镇集中财力人力迅速落实:在颐生村率先试点,推动异地就医村内报销,加速构建全域“15分钟医保服务圈”;集合镇妇联、团委、民政等多部门力量,建立特殊儿童群体个人专档,为困难儿童定制个性化帮扶“菜单”;在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的乡村路口安装预警系统……全镇已构建起“群众急事宅上办,群众难事宅上聊,群众愁事宅上议,群众盼事宅上解”网格微治理体系,全方位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米”。

“您之前反映的出行不便问题,马上就要解决了。”近日,常乐镇机关干部陆秋玮、陈頔“到宅上去”,也顺带捎去了好消息:镇里向上争取的资金已到位,八烈村三组破损路即将开工修建。

群众“说一件”,干部“办一件”,实事“成一件”。常乐镇拿出一揽子惠民便民的硬招,办成一批群众满意认可的实事:建设串联多村的“十里画廊”精品路,张謇青少年研学中心和全国首个中华职业教育社数商基地建成启用,教育经费年均投入300多万元,构建起四级医保经办一体化服务体系,实施重点民生实事项目8个,发放惠农支出项目40项、补贴资金5600多万元。常乐镇每年将超过80%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向民生领域,持续深入实施一系列民生实事,变“干部端菜”为“村民点菜”,群众的获得感与日俱增。

化解基层矛盾,答好民生答卷,干部是“关键少数”。去年,常乐镇机关干部在走访麒新村时了解到,一村民家宅子东边道路狭窄,车辆进出不方便,但如果拓宽路面,又会影响到邻居家的承包地,两家为此闹起了矛盾。镇机关干部到宅上听意见,下田埂找办法,在村委会、镇司法部门、双方亲友等共同调解下,两家达成“既拓路面,又不占田”协议,困扰多年的矛盾终得化解。

“‘到宅上去’就是要听真话、察真情,研究真问题,坚决杜绝车子转一转、隔窗看一看、干部谈一谈的蜻蜓点水式调研。”顾闯说,去年9月以来,常乐镇村干部先后在一线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多起,调处成功率达98%以上。

乡村振兴之路如何走出常乐特色?常乐镇在“到宅上去”过程中找寻答案。去年10月以来,镇主要领导带领有关条线和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四村联建”片区,以“宅上党小组”“宅上红客厅”为阵地,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先后召集群众座谈交流25场次,收集金点子20多个,形成“高效盘活村集体资产”等5个项目清单。镇党委把群众智慧转化为“一村一策”工作措施,推动各村发展物业型、资源型、服务型、“飞地”型、融合型等新型农业集体经济。

讲得了方言,听得了民意,下得了田埂,拿得了农具,吃得了村饭,解得了民忧……在常乐镇基层干部中流传着一首《了了歌》。正如歌词所言,常乐镇机关干部践行朴实无华的服务理念,扎根一线、奉献一线,助群众生活长开“常乐”之花、乡村振兴与时俱进。“张謇故里·四季常乐”农文旅融合发展综合体入选省级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产品和项目,常乐镇跻身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成为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实施乡镇。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