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周记(9.6-9.12)丨耕耘不辍 共赴秋实
2025-09-12 14:12:00
来源:综合省委新闻网
【字号:  】【打印

进入充满希望和收获的九月,时节向着“秋意渐起”行进。这一周,江苏大地上的奋斗者们挥手作别火热夏季,转身投入迎接丰收的忙碌时节,以再出发的奋进姿态,只争朝夕冲刺全年目标。

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9月11日,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南京开幕。大会开幕前,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等参观了基础研究、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重大科研设施等科技成果,并同科研人员交流。希望大家将科研优势与江苏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突出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把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更好融合起来,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图片来源:新华日报)

飞虹越大江,天堑展通途。9月9日,常泰长江大桥通车活动在常州市新北区举行。省委书记信长星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谋划好、建设好“十五五”时期全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常泰长江大桥位于泰州长江大桥和江阴长江大桥之间,北接泰州泰兴市,南接常州新北区,将两地通行时间从80分钟缩短至20分钟左右。作为江苏第20座跨江通道,它实现了4个“世界首创”和6项“世界之最”,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桥梁是凝固的历史,也是发展的引擎。俯瞰长三角,常州居中:东西向,位于沪宁走廊中段,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南北向,越太湖可达杭州,随着常泰长江大桥通车,常州至此打通“任督二脉”,贯穿苏南苏北“生命线”。一条条“大动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覆盖广泛的轨道交通与“高速成网、高铁十字交叉”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以恐龙园、青果巷等为代表的文化地标,正持续释放出现代魅力与生机,成为吸引游客、彰显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发展的温度正渗入城市生活的每个角落,常州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写就“宜居、宜业、宜游”的民生答卷。

常泰长江大桥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一级公路“三位一体”,南延北伸、东接西连,将泰州并入了区域“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推动泰州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外界评价,这是一座“希望之桥”,将为“锡常泰”融合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特别是泰州全面融入苏南、融入上海注入新动能。为让“近邻”真正成为“紧邻”,泰州市正在着手研究、推动形成锡常泰跨江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促进区域产业创新联动协调、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进一步做细做实跨江融合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9月11日,国务院同意自即日起2年内开展苏南重点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原则同意《苏南重点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显示,试点范围包括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镇江市全域,将围绕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畅通人力资源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加快培育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促进资本要素市场化联动、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七个方面共24条推进改革试点。下一步,我省及苏南五市将抓紧制定具体落实细则,推动各项改革任务尽快落地见效,确保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早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图片来源:新华日报)

本周,我们迎来了第41个教师节,文教大省江苏处处彰显着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

9月9日,苏州市举行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致敬师者,感念师恩。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说,我们要让教师在事业上更有成就感、在岗位上更有幸福感、在社会上更有荣誉感,让尊师重教、崇智尚学在苏州蔚然成风。希望广大人民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苏工苏作的工匠精神,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用耐心和包容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会上,苏州发布了“尊师惠师大礼包”,推出书香礼遇、暖心相伴、园林有约、购物甄选、艺润匠心、健康守护、活力焕发、畅行苏城八项举措,为全市教师送上暖心福利。从物质到精神,从当下保障到长远发展,苏州的惠师举措如春风化雨,让教师职业成为“有奔头、有尊严、有幸福感”的选择。

(图片来源:南京发布)

9月6日,“苏超”联赛南京队主场迎战徐州队,南京奥体中心又一次沸腾!赛场上,“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的宣传标语,不仅点亮了赛场,更传递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数据显示,南京拥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3人(全省6人),在职在岗省特级教师249人,正高级教师338人,省级以上名特优教师在专任教师中占比全省第一。南京“含师量”及教师队伍素质颇高,成为南京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9月9日,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看望慰问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时表示,全社会要满腔热情关心关爱教师,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徐州教育特色鲜明,亮点纷呈。以“彭城四好”工程为核心支柱,从打造高效生动的“好课堂”、培育德才兼备的“好老师”,到凝聚家校合力的“好爸妈”、滋养全面成长的“好学子”,构建起覆盖教育全链条的特色育人体系,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近日,在全市教育大会上,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说,要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坚持以质图强、以治促强,聚力打造思政引领力强、人才竞争力强、科技支撑力强、民生保障力强、社会协同力强、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教育中心。

因为“苏超”,南通正在被更多人看见。这座城市,迄今已培育54位院士、24位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无数江海儿女成国之栋梁,被誉为“教育之乡”。这背后,是一代代教师以身为梯的仁爱之心、弘道追求。近年来,南通市全面优化教师培养机制,启动实施教师队伍建设1115工程,做到入口关与培训关、一线教学与教学科研、集体智慧与个性特色、年轻教师与成熟教师、激励关爱与严格管理“五个结合”,走出了一条有南通特色的名师培养之路。9月8日,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看望慰问一线教育工作者时表示,要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持续浓厚尊师重道氛围,不断擦亮“教育之乡”金字招牌。

近年来,淮安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以县中振兴为引领,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淮安范式的育人体系更具特色,县中振兴的现实基础更加牢固,基础教育的优质资源更趋均衡,服务发展的实绩实效更为显著。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需精进。9月10日,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在全市教育大会上表示,要在推动教育整体提质中办好人民群众满意教育,在放大教育综合功能中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以此重塑“学在淮安”品牌,奋力谱写教育强市崭新篇章。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但只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将部署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教育强市建设一定能够展示出更加生动的现实模样。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距离秋收时节越来越近,处处弥漫着丰收的气息。收获不是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让我们继续怀揣热情,带上信念,全力奔赴实现梦想的旅程!

南京:

以城之名,向海外人才敞开怀抱

无锡:

服务业“加速跑”,助推经济澎湃向前

徐州:

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常州:

出台加快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

苏州: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活绿色共享新场景

南通:

132亿元撬动交通建设新动能

连云港:

全方位构建药品流通“高速路”

淮安:

优化服务生态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盐城:

打造淮河黄金水道建设淮河出海门户

扬州:

积极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夜游夜市夜演等消费新场景

镇江:

推进“低空经济”项目实施和内涵提升

泰州:

建成45家“泰青驿站”,助力青年人才从“落脚”到“长留”

宿迁:

“陪跑”护航,“宿迁制造”抢滩“跨境蓝海”

作者:  编辑:陈茜  
微信图片_2024012613512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