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书写“生态宜居名城”生动答卷
2025-11-06 08:10: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孙劲松 李源 张韦

今年8月,扬州市政协举办2025年度“界别活动周”,全市26个界别的委员围绕“推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促进绿色发展”这一共同课题,分赴一线,开展调研、协商与监督。

“近5年来,我们围绕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扬州,每年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个具体问题开展委员联系群众‘界别活动周’。”扬州市政协主席陈扬介绍,市政协持续关注长江大保护、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南水北调源头守护、生态宜居名城打造等中心任务,以界别为单元、以生态为主线,相继开展了“医疗和工业固废规范化处置”“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扬尘污染防治”“城区河道治理”等主题活动,有效整合履职资源,构建起“全员参与、全域覆盖”的协商格局。如今的扬州,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广泛共识,蓝天白云成为常态,运河古城交相辉映,“绿杨城郭”底色更加鲜亮。

“一道题”的答案,写在碧波绿水间

白马湖畔,晨雾如纱。老周推开农家乐的窗户,望向湖面成群飞过的白鹭,不禁感慨:“十年前这里渔网成片,湖水浑浊。如今水清了,鸟来了,游客也愿意来了。”

2022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指出白马湖存在围网养殖问题后,一场“退养还湖”整治行动迅速铺开。扬州市政协九三学社界别、农业农村界别联合宝应县政协相关界别组成环保监督小组,逐户走访渔民,既讲政策,也谋出路。

“我们不是要断大家的生计,而是帮大家找更好的发展之路。”参与走访的委员曹惊雷说。他们走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围绕渔民安置、技能培训等提出建议。如今,包括老周在内的317户渔民实现转产,1.1万亩养殖水面重归自然,白马湖再现碧波荡漾。

这样的协同履职并非个例。2021年,广陵区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份荣誉背后,凝聚着经济界别委员的智慧。他们联合市生态环境局提交提案,呼吁加强三江营湿地保护、打造“两山”实践样本。

三江营地处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和淮河入江口,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提案中关于跨区域生态规划、岸线修复、公众参与等建议,陆续落地为具体行动。如今,水质稳步提升,江豚频现。

“近年来,我们以更鲜明态度、更严实标准、更有力举措做好生态安全工作,坚决守护绿色发展、美丽宜居‘好地方’。”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介绍,扬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屡获殊荣:海绵城市建设获中央财政绩效评价A等;获评全国首批“净塑城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城市生态修复模范市”……

这些成绩背后,离不开政协委员持续围绕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消除等议题建言献策。一批契合平原水网实际的建议,被纳入相关政策文件。

“一道题”的缘起,藏在发展与民生的交汇处

秋日的运河三湾,流水蜿蜒,湿地星罗棋布。市民吴鹏沿滨水步道边走边拍:“以前这一带化工厂林立,空气里总有味道。谁能想到,现在成了扬州的城市会客厅!”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都水利枢纽考察时指出,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扬州政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锚定了履职方向。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水质好坏,关键看源头。”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郑海涛表示,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城市”,扬州肩负着守护“一江清水向北送”的政治责任,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标本兼治、精准施策,统筹做好治水护水兴水工作。

从树立“两山”理念、强化源头管控,到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从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到开展流域共治水岸同治……委员建议不断被政府部门采纳。各界别还围绕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等开展民主监督,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以来,扬州累计向北方输送优质水源8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0多座城市、近亿人口。“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在扬州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去年,扬州市政协新增“环境资源”界别。这不仅是界别设置的调整,更是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履职实践的具体体现。“不管是经济界别、教育界别还是文艺界别,大家都在寻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点。”该界别委员凌国栋说。

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扬州投入300多亿元,关停搬迁运河沿线“散乱污”企业、砂石码头、小船厂300多家,建成京杭运河扬州段127.5公里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

生态改善,百姓感受最深。运河两岸,昔日的厂房码头变身生态公园。被称作“鸟叔”的蒋永庆,用镜头记录近年来扬州鸟类从120多种增至240多种,“以前罕见的震旦鸦雀、水雉,现在都成了常客。”

2024年,扬州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五、Ⅱ类地区第一。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民生福祉。

“一道题”的解法,落在持续建言与闭环监督中

8月11日,扬州市政协2025年度“界别活动周”启动。围绕推动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26个界别的政协委员迅速行动。民盟、农工等界别委员利用监测设备,排查重点区域污染成因;教育界别与共青团青联界别开展“环保课堂进社区”活动;农业农村界别委员就农药化肥减量、养殖污染治理等议题组织座谈协商。

“界别活动周”已连续开展19年,是扬州市政协履职的重要品牌。近5年来,市政协组织委员实地调研1300多处点位,开展基层协商议事580多场,收集意见建议280多条,提交调研报告60多份。这些来自一线的“金点子”,陆续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具体举措。

除了常态化履职,扬州市政协创新开展“我是委员我先行”之“生态环境委员来监督”专项行动。围绕“水美扬州”“蔚蓝扬州”“净土扬州”等计划,组建9支环保督察小分队,定期深入河湖、园区、码头、污水厂等重点区域,通过“随时查、随手拍、随即报”开展常态化监督。

监督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第二小分队协调推进高邮市海潮污水处理厂除臭工程征地难题解决;第三小分队推动拆除长江岸线违规堆场;第八小分队督促杭集镇印刷企业完善环评手续、分类整治……截至目前,9支小分队累计推动解决黑臭水体、企业违法排污、扬尘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100多件。

扬州市政协还构建从“上报”到“办结”的工作闭环,切实做到“报有所应、办有所成”。委员通过“随即报”提交问题后,系统即时交办至责任部门,办理结果及时反馈,并接受委员满意度评价。“环保部门向各小分队开放监管平台权限,委员可实时查看整改进展。”扬州市政协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耿良说。透明化的监督机制,让履职更加精准高效。

从白马湖的蝶变,到三江营的修复;从运河两岸的绿色转型,到遍布城乡的海绵城市实践;从“界别活动周”的集中履职,到常态化环保监督,扬州市政协26个界别共同行动,在江淮大地写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答卷。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