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到乡村振兴联系点开展蹲点调研
2025-10-28 08:46: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方思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根据工作安排,近期,省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分别带队,围绕谋划“十五五”高质量发展,聚焦“兴业、强县、富民”主题,利用3至5天时间,以“四不两直”方式到各自乡村振兴联系点及周边地区开展蹲点调研,宣传政策、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凝聚共识,助力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各调研组及时学习,深刻领会“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用好调研成果,开好“因地制宜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能级”主席专题协商会作充分准备。

调研求真务实,力求掌握“活情况”“真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支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坚持学习先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全面地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各调研组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了解党中央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筑牢调研思想基础。

轻车简从、直奔基层。参加调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调研组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基层、田间地头和农户家庭了解真实情况,“除必要座谈外,当地工作人员均不陪同,不增加基层负担。”

与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驻村干部进行座谈了解总体情况;走进老党员、老干部、村民,特别是困难群众家中问所期所盼、听意见建议;实地前往党群服务中心、学校、医院、企业和项目一线,访民生察实情;与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交流;集中组织到周边乡镇开展延伸调研……

“调研期间,我们多采取‘自由行’方式开展调研,边走边看边问,努力以‘沾泥土’‘带露珠’的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参加调研的工作人员表示,蹲点调研时间虽然不长,但每天的调研工作格外扎实。“下不下去、进不进户、蹲得深不深真的不一样。”“蹲点调研掌握了很多以往坐在机关里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的‘活情况’和‘真材料’,帮助我们更好读懂乡村基层的‘无字之书’。”

调研期间,大家一方面积极宣传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更好凝聚共识;另一方面,围绕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以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同时围绕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以及“兴业、强县、富民”,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积极为我省“十五五”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言献策。

注重统筹协调,助力促进共同富裕

调研期间,11位省政协主席会议成员调研了11个县(市、区)的24个镇、24个村,走访党员、干部、群众500余人并开展座谈交流。同基层干部群众近距离交流后,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乡村振兴呈现出整体推进、步步深入的良好态势。“农民群众都觉得日子有甜头、有盼头、有奔头,打心里感谢党的强农惠农富农好政策。”

秋来农忙,“丰”景如画的江苏大地,不少农民在田间地头为秋种秋收忙碌。“得益于我省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这几年粮食产量有了新提升,‘吨粮田’越来越多。”在沭阳县扎下、新河等花木片区,调研组随机走访花农,前来应门的男童表示,“妈妈正在直播带货。”调研中,不少村干部表示,除了传统农业种植外,各地还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电商直播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当地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家庭住上了楼房、买上了轿车,医务室、助餐点、休闲广场就在家门口,农民吃的、穿的、用的实现了稳稳的小康,并不断向好。”大家感慨,乡村产业有了新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新改善。但在调研中,调研组工作人员也发现,当前,各地乡村发展水平还不平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任重道远。

“调研中发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有的乡村青壮年外流,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调研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与村干部、村民交流,大家感到,有的地方农民收入渠道还比较单一,乡村农家乐、民宿、古城古街特色与活力有待提升,有的产业项目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发展受限。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中,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调研组基于此提出建议,促进县域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发挥县域资源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强“土特产”资源挖掘,做优做精特色农产品,打造县域公用品牌,贯通农文旅、联动产加销、带动小农户,推动农村特色富民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促进共同富裕,要加快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同时也要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就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调研组还建议推广盘活用好集体资产资源等成功经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多渠道促进集体增收。

民生实事可感可及,和美乡村宜居宜业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必须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

调研期间,调研组看到各地“点片面”结合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景象,许多村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绿地、广场、景观池塘、休闲设施一应俱全,现在村庄环境非常优美,住在这里很舒服、很安逸。”调研中,一位村民说。

“省里统一部署安排给中小学校装上空调,给孩子们做了一件好事实事。”“现在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村干部定期上门看望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调研组在与各地村民座谈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这些年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社会保障事业真切的变化,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调研组在某镇初中调研时,适逢学校开学,镇党委书记表示,“今天开学,不来看看放心不下。”在与多位乡村干部交流中,大家都表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任务很重,必须负起责任。基层干部还普遍反映上面要材料、报表的情况确实大大减少了,减轻了负担,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抓发展、为群众办实事。“我们深切感受到,干部作风有了新转变,大家都在思考问题、研究工作,对本地发展都有清晰的思路、务实的招数。”调研组工作人员表示。

“当前,我省城乡利益格局、农村社会结构、农民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乡村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组建议,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与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夯实乡村全面振兴基础。同时,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支持农民群众多渠道参与村级议事协商,提高农民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有的地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调研组建议,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发展水平,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着力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和可及化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