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正喜
今年8月16日,由在徐央企——中煤建设集团第三工程处承建的山东黄金集团三山岛金矿副井顺利落底,井深达2005米,刷新亚洲最深竖井纪录,跻身世界前列。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我国在2000米级超深竖井建设领域的技术空白,更标志着我国深井建造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10月23日,全国超深竖井建造技术交流研讨会在徐州举行。中煤建设集团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深圳大学、徐州工程学院、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等15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超深竖井建造技术创新联合体”,探讨深地空间前沿技术方向,进一步打通 “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全链条,标志着我国正式向地球深部3000米、乃至5000米发起技术冲锋,开启深地空间开发新篇章。
成立技术联合体,集结深地攻关“国家队”
为系统推进超深竖井建造技术体系化发展,本次研讨会期间,15家行业领军单位联合成立“超深竖井建造技术创新联合体”,涵盖央企、高校、科研院所、装备制造企业,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联合体将聚焦深部围岩控制、高效破岩掘进、智能建造装备、灾害监测预警等关键核心技术,统筹资源、协同攻关,推动形成面向3000米以深的多场景、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为我国深地资源开发、能源安全保障提供坚实支撑。
行业顶尖专家学者围绕深井建设技术进行了辅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作了题为《能源安全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的报告,详细介绍了能源安全领域和新时代地下矿山的技术革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山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主任陈湘生作了题为《超深井建设技术与展望》的报告,对当前超深井建设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远景展望,以期促进相关技术装备提升,为深部矿产资源开发及其他深地战略布局提供支撑和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矿山智能化专家委员会主任葛世荣作了题为《深地矿产开发提升运输关键技术》的报告,介绍了深竖井建设中各类提升运输设备的实际应用效果,交流了超深竖井提升装备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资源驱动到技术驱动,打造深地空间“中国方案”
深井建设不是简单的“挖得深”,而是“挖得安全、挖得高效”。深井建设是一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技术革命,关键在于构建一个“企业敢投入、高校愿深耕、院所能转化”的良性创新生态。
“超深竖井不仅是资源开发的通道,更是深地空间利用的战略支点。”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马世志表示,超深竖井技术的突破,将牵引智能凿井装备、深部地灾防控、绿色施工工艺等上下游技术集群创新,推动矿山行业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
近年来,徐州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抢抓国家深地战略布局,立足综合优势,核心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汇聚中煤建设集团等深地领域优势资源,建设了苏北地区唯一的省实验室——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实验室已与中煤建设集团围绕超深竖井建造等方面开展多项合作,正在加快形成超深立井建设、深地空间探测开发等相关领域的深地技术和产业优势,为徐州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向更深处进军,为国家能源安全筑牢“地下长城”
当前,我国深部矿产资源开发已进入“深水区”,预计到2035年,全国将有1/3地下矿山进入深部开采,最大采深将突破3000米。面对深地空间开发的复杂性与挑战性,超深竖井作为“生命线”工程,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
徐州作为开展深地研究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开展深地研究的区域,聚焦地下工程智能建造、深地空间综合利用等特色领域,持续推动“深地科学—装备制造—空间利用”全链条发展,构建了涵盖超深竖井建造的良好产业生态,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煤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国元表示,集团将坚定不移推进“智能建井”“绿色建井”,持续突破技术瓶颈,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深井建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国家资源安全、能源保障和深地战略实施提供坚强支撑。
从2005米落底到3000米攻关,从单一技术突破到体系化创新,中国深井建设者正以铿锵步伐向地球更深处进军,为国家能源安全筑牢“地下长城”,为全球深地空间开发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