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林元沁 胡兰兰 陈祉樾
【战旗故事】
“马石山十勇士”班诞生于1938年山东掖县玉皇顶起义,现隶属于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该班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荣立集体三等功16次。
1942年11月,这个班10名战士帮助马石山上被日伪军围困的数千名群众突围后,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被胶东人民誉为“马石山十勇士”。2014年,“马石山十勇士”被列入全国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5年,这面战旗经过天安门,光荣接受检阅。
巍峨的马石山群峰中,耸立着一座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千里之外,皖东某地,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战旗广场上,同样镌写着“马石山十勇士”的战旗迎风猎猎。
8月25日,记者冒着酷暑,沿着郊外崎岖山路一路疾驰,车轮卷起的尘土几乎将整个车辆吞没。见到记者满是泥泞的车,等候在营区门口的“马石山十勇士”班第48任班长曹世毫热情迎出来,“这里是我们的野外驻训点,环境确实比较艰苦。”
“每年我们都会来这里训练4个月。”说话间,曹世毫领着记者走进他们的驻地——一座上世纪建筑风格的老旧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彩绘墙,墙上画着3名战士擎旗前行,战旗上方“攻坚争先、敢打敢拼、永不服输”几个鲜红的大字,令人肃然起敬。
矢志不渝,争做英雄传人
“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藩……”“到!”
在“马石山十勇士”班,多年来每当新兵下连,班长都要把大家带到荣誉室的班史墙前面向战旗宣誓,先把10位先辈的名字念一遍,由大家集体答到后,再进行全班人的点名。
指着墙上的战斗示意图,连队荣誉室讲解员孟健博讲述道:“1942年11月,日寇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妄图一举消灭胶东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马石山是日寇一个重要的合围点……为粉碎敌人阴谋、救援被围军民,中共胶东军区指示,八路军各部化整为零、分区活动同敌人战斗。”
23日深夜,八路军胶东军区第5旅13团7连6班班长王殿元带领战士们悄悄解决了日军的哨兵,顺利护送200多名群众顺着山沟突围出来。战士们本可以和突围群众一起撤离,但他们再次返回山上,又找到100多名群众。
“危急关头,6班10名战士毅然决定放弃归队,留下来帮助群众突围。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王殿元和战士们‘四进三出’,用机枪吸引敌人火力,给群众争取转移时间,战士们最后退到马石山西侧峰顶,敌人也跟了上来。那一天,从黑夜战到天亮,纵使身体极度疲惫,他们仍然凭着顽强的意志打退了日伪军多次进攻。最后,只剩下王殿元和两名战士,三人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即使已重温上百遍,但每每讲到这段感人壮举,孟健博这位年轻战士仍然动情不已。
这个深深镌刻着英雄基因的集体,始终保持着10人左右的编制。一代代“马石山十勇士”班的战士,个个都以当好英雄传人为无上荣耀。荣誉墙的下方,一排金光灿灿的奖牌格外耀眼:集体三等功14次、个人二等功2次、个人三等功17次……在奖牌的衬托下,血染的战旗显得更加鲜艳。
向战而行,淬炼过硬本领
2017年,改革强军号角吹响。这年岁末,一场关键演习开展。由于从传统机步旅转型为合成旅尚不满一年,演习一开始,“马石山十勇士”班就一头撞上了“敌”军精心布置、融合了电子干扰与精准伏击的隐蔽火力网。瞬间数辆战车“趴窝”,全排都被导调裁定为“阵亡”,遗憾退出演练场。
“我们是‘马石山十勇士’班!敢打敢拼是传统,敢变敢闯才是出路!”时任班长宋少川的吼声在班里回荡。
一场全员钻研、攻坚克难的硬仗打响了——缺装备,模拟器材搭起协同训练的平台;缺技术,骨干们背上行囊,一头扎进工厂车间拜师学艺;缺教材,院校专家的身影活跃在营区课堂……训练场、饭堂甚至熄灯后的宿舍,处处是争辩、推演的身影。任何一点关于协同战法的新想法,都能点燃一场热烈的头脑风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底,又一场体系演习拉开大幕。“马石山十勇士”班受命扼守城镇街区的主要防御方向。整个连队在他们构建的坚固防线下,如同一块顽石,硬生生将红方一个合成营的猛烈进攻迟滞了整整两小时,成为红方啃不动、绕不开的“硬骨头”。
随时向一切挑战勇敢“亮剑”,在“马石山十勇士”班体现得淋漓尽致。新装备首次实弹射击时,时任班射手谭少康和战友们不知熬了多少夜,啃透说明书,练熟每一个动作。然而,第一轮射击的结果如一盆冰水浇在他身上——炮弹呼啸而出,却无一命中目标!
“新时代的战场,更需要我们传承前辈的智慧,不断学习、革新思维,才能真正驾驭手中的利刃。”复盘会上,已接过班长接力棒的曹世毫带领大家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共同制订更精细的操作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专攻精练。
不久,实弹射击的硝烟再度弥漫靶场。这一次,战场环境被逼真“复刻”:并列机枪弹药激增三四倍,靶标数量翻番,多个隐显靶如幽灵般随机闪现。炮塔内,谭少康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与车组成员默契配合,眼神锐利地搜索着每一个潜在威胁。
装填、瞄准、击发!炮弹如长了眼睛般精准扑向目标,最终成绩赢得“满堂彩”。
无私无我,坚持人民至上
“乡亲们放心吧,只要俺们几个有一口气在,豁出命去也要带老乡们冲出去!”这是“马石山十勇士”英烈之一王殿元在危难关头的誓言。
“走过83年的光辉历程,‘人民’二字深深根植于‘马石山十勇士’班的灵魂和血脉,‘军爱民、民拥军’在患难与共的风雨历程里凝结而成,在共克时艰的现实考验中熠熠生辉。”连队政治指导员朱肖童总结道。
“请党组织把我们放到最危险、最需要的地方,哪里有险情,我们就向哪里冲锋。”记者在“马石山十勇士”班看到一件泥渍斑斑的救生衣,这段话的下方,签满了全班战士的名字。
2020年7月上旬,受季节性气候影响,九江一带普降暴雨,河水水位暴涨,多处堤坝出现渗漏险情。汛情来势汹汹,在家休假的第44任班长程博坐立不安,第一时间要求归队。“受暴风雨影响,江西境内几乎所有高铁全部停运,程班长的两位表哥开车日夜兼程,跨越400多公里把他送到抗洪一线。”“马石山十勇士”班上等兵刘奕峰回忆道:“不顾疲劳,班长换上衣服就跑到赤湖联圩的大堤上。”
盛夏的烈日暴晒,高强度的连续作战,不断考验着大家的意志和体力。程博多次向连长请求,把最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马石山十勇士”班。最终,8名战士作为党员突击队队员在赤湖西堤下水作业4小时,连续奋战3天,顺利填补了堤坝坑洞。
“战时为民牺牲奉献,平时为民精武强能。”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是“马石山十勇士”班的班训,更是战士们用行动践行的庄严承诺。
今年清明前夕,曹世毫和全班战士一起专程前往山东威海,再次踏访当年战斗发生的地方。那一天,新一代“马石山十勇士”们在战旗前高喊誓言:“我将传承先辈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精神,用奋斗续写荣光!”曹世毫特意走到老班长王殿元的墓碑前,向他庄严报告:“老班长,我是咱们班第四十八任班长,你们的英雄基因,我们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