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探路者,勇争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江苏考察,在全国两会期间多次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反复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先后赋予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等重大使命,为江苏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出台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多领域,关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江苏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力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澎湃动能。在省委改革办支持下,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今起推出“千帆竞发勇争先——江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专栏,透过这一年来一个个真实的案例,生动讲述江苏改革故事,与您共同感受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见证江苏在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上的铿锵步伐与扎实成效。
□ 本报记者 陈明慧 程晓琳 杨频萍
“新药研发效率,在新技术加持下提升百倍!”
6月20日下午,南京江北新区药谷大道,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实验室。北京大学李源博士屏息凝神,用指尖轻点电脑键盘回车键,一瞬间,仪器屏幕上显示的神经元数据流飞速跳跃,恰似星河汇聚。
与此前不同,这些实验数据将直接通向市场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新药研发。3个月前,李源带领的北京大学“星智云开”团队还困守实验室,手握具备高信噪比的基因编码膜电位探针这项突破性技术,却因设备验证与产业对接等现实困境,在产业化门槛前屡屡碰壁。
破局始于改革。去年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承载区,以探路者姿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如今,这块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田”不断孕育出丰硕果实。
针对李源项目涉及海量电生理数据与多模态成像数据分析,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副主任吴昊介绍,分中心精准出击:对接国际标准仪器保障实验精度,提供专业算法缩短数据分析周期,更通过转化平台集聚的18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资源,为其牵线多家药企。如今,“星智云开”团队成功注册公司落地南京,公司研发的电生理与多模态成像技术平台,成为创新药研发的加速引擎。
生物医药产业研发链条长、周期长、融资难是共性问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孔祥清带领团队研发数年的“超声波肾周脂肪无创消融技术”历经400多例临床验证,通过超声波技术让患者血压回归自然状态。然而,由于高达数千万元的后续研发与产业化资金缺口,他的创业项目一度濒临夭折,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为孔祥清团队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匹配载体空间,已成功对接到4000万元融资。目前,该项目已进入临床阶段,即将惠及更多患者。
一子落,满盘活。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苏州先进材料分中心、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分别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前沿领域,充分发挥江苏拥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拥有5.7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处于第一方阵的资源优势,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高校团队拎包入驻,价值千万元的国际顶尖分析仪器24小时运转,专业技术团队随时待命,最‘烧钱’的设备验证、工艺开发环节,我们兜底!”吴昊告诉记者,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还以改革思路创设“概念验证资金池”,设置5亿元早期项目转化启动资金,以科研经费的方式支持概念验证和孵化,项目成熟后成立公司可以转化为股权。
这个被誉为“勇气基金”的机制已催生奇迹:中国药科大学靶向蛋白药物团队,在该中心资金支持下完成关键的概念验证实验。数据一亮相,立刻吸引投资方目光,迅速斩获1700万元融资。项目生产线正在调试中,下一步将迈向规模化生产。
改革探路,离不开制度护航。教育部汇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9所优势高校参与建设,出台支持区域中心建设的10条举措,如建立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库,在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定向支持区域中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较好成效的团队等。我省也在改革上不断深耕,省级层面构建实体化工作体系,调整省教育厅直属事业单位——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职能,增加事业编制,专职专责服务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建设。我省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资产单列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先使用后付费”改革、金融支持区域中心建设指导意见等20项专项政策,全方位赋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据不完全统计,签约9个月以来,中心已对接全国各地高校成果4300余项,转化落地121项。
根据双方协议,计划通过5年打造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行示范区,形成“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的创新生态。“我们正面向全球招聘各分中心主任,每个分中心均组建100人以上的专业运营服务团队,其中一半以上是职业技术经理人。”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高建新透露,区域中心建立与参建高校常态化联系对接机制,采用“一高校一团队”“一院系一小组”“一教授一专员”等方式,提供全链条服务,形成区域中心“专业化、管家式”的服务优势。
“区域中心不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平台,也是高校科研团队的汇聚平台,还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平台,目前已具备向全国高校提供服务的能力。”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如何形成企业出题、校企同题共答、市场检验的长效机制,健全属地、龙头企业、社会团队等多元评价机制,并且通过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等改革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性等,这些深层次改革难点,还需要边建设、边探索、边完善。
改革启示录
破立并举构建融合转化新生态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江涌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的探索实践,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全新模式,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供了深刻启示。其核心在于,唯有破除深层次体制壁垒、创新运行机制、强化协同联动,才能真正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梗阻”,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此项改革能快速破局并取得初步成效,有效组织是根本。这项推动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的重要工作,之所以短期内能取得如此进展,根本在于省委省政府与教育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高度共识和有效组织。协同发力是基础。这项标识性改革光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难度很大,区域中心构建了教育、科技、发展改革、工信、财政、金融等多部门联动、省市区协同的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构建生态是关键。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特别是将成果转化成效纳入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并加权赋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畅通技术转移人才职称通道,真正把外部驱动变为内在动力。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建设是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枢纽和关键一环,改革之深在于“真刀真枪”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以这一改革的“试验田”,强化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将“全国首个”做成“全国最好”,持续聚焦评价体系、企业激活、金融支撑等核心堵点,以强有力的制度供给优化创新生态,实现教育奠基、人才驱动、科技赋能、产业跃升的良性循环。